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現場
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劉春曉作典型發言
2018年6月7日至8日,文化和旅游部組織舉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座談會在天津召開。會議總結了全國非遺保護工作成果,梳理經驗,加強交流,進一步明確了下一階段保護工作的重點任務,為后續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會上,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劉春曉作了典型發言,重點介紹了河南省開展表演藝術類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情況,現刊載如下:
堅持五項措施,促進非遺傳承
——河南省開展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綜述
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等表演藝術類項目幾乎占據“半壁江山”。目前,河南省共有表演藝術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5項,省級代表性項目332項,分別占據全部項目的57.5%和45.6%。不僅如此,表演藝術也深深融入到河南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婚喪嫁娶、起房蓋屋、生子祝壽、豐收盈利、節慶廟會、祈福還愿、休閑娛樂等,都離不開表演藝術的參與。因此,加大對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傳播,既是現實需求、工作需要,也是河南發揮優勢、創造性開展工作的發力點。
完善保護體系 夯實工作基礎
河南有著豐富的表演藝術資源,近年來河南省文化廳在四級名錄體系、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館、傳習所、研究基地、保護利用設施等建設方面,對于表演藝術都有一定的側重。
如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方面,積極組織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寶豐馬街書會是全國曲藝行當的盛會,每逢農歷正月十三都有上千名曲藝藝人、數十萬民眾匯集于此,被稱為“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有“書山曲海”之美譽,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不僅如此,以馬街書會為核心的說唱文化,已成為影響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藝術實踐和精神生活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鑒于此,2017年1月,文化部正式批準在寶豐縣設立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此外,河南省還確立公布了省級的濮陽傳統戲劇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當地的傳統戲劇、特別是稀有劇種文化生態進行保護。濮陽市位于冀魯豫三省交界之地,被稱為河南的“戲窩子”,至今仍然存有近二十個劇種,僅稀有劇種國家級項目就有6個,省級有7個,總共涉及到18個保護單位。生態區的建設將會對當地的傳統戲劇的保護、戲劇生態的維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扶持表演團體 穩固傳承陣地
對于表演藝術類非遺項目來講,有一個穩定的演出團體是關鍵。河南省文化系統曾有國有文藝院團188家,主要藝術門類有戲曲、話劇、歌舞、曲藝、雜技等,其中戲曲團體占院團總數的80%左右。在文化體制改革中有一部分轉企改制,一部分撤銷,還有相當一部分院團轉制成了公益性保護傳承機構,工資、經費等待遇得到落實,在政府采購、流動舞臺車配送、劇場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從而保持了一個基本穩定的隊伍,并得到新的發展。對民營表演團體進行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目前,全省有1903家民營表演團體,其中有一部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2016年起,在省級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購買民營表演藝術團體的演出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經費對于表演類項目也給予傾斜。經統計:2014年以來,我省表演藝術類共投入非遺項目資金787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505萬元,省級資金2365萬元,中央保護利用設施資金2620萬元。
實施專項計劃 強化保護力度
河南省是戲劇大省,非遺名錄中傳統劇種僅省級以上項目就有33個,涉及保護單位98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8個,涉及保護單位29個)。
為了探索出一條分類保護的工作方法,并將其推廣到其它類型的非遺保護工作中,河南省于2012年開始實施為期兩年的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按照“出版一批專著,復排一批劇目,征集一批實物,拍攝百部傳統劇目,建設一批展示館、培養一批傳承人”的“六個一”的工作目標,共復排傳統劇目420部,收集整理傳統劇本1890部,收集實物5800多件,出版書籍120余冊,錄制出版音像制品120多部,2015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在鄭州舉辦了“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成果展”,對實施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引起較大影響。從而探索出了以項目工程為帶動,推動全省非遺保護的工作模式。“河南省傳統美術搶救保護工程”、“河南省傳統技藝搶救保護工程”相繼實施,每項工程制定“六個一”的目標,集全省之力,攥緊拳頭,形成合力,取得了重大成效。
開展展演展示活動 激發各方活力
表演藝術關鍵在于演,只有多演才有活力,才能傳承。在常規演出的同時,文化廳還積極借助各方力量,利用遺產日、傳統廟會、傳統文化節會等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展演活動。利用淮陽伏羲廟會舉辦的“河南(淮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已歷時九屆,展演期間每日人均觀看人數達到30萬,借助鶴壁?h古廟會、寶豐馬街書會、老子祭祀等廟會舉辦的展演活動等已形成非遺展演品牌效應。2017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支持下,在安陽舉辦首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展演,此次參演劇種多數為稀有劇種,劇目輻射四省國家級非遺傳統戲劇類項目,9天時間共演出18場。演出10天前,開始放票,很快領取一空,最后一票難求。展演期間還召開了“晉冀魯豫傳統戲劇保護工作座談會”,交流探討新時期傳統戲劇保護、傳承和發展路徑。
2017年,河南省9個稀有劇種參加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辦的“唱響新時代——河南稀有劇種北京公益展演周”活動,首次集中亮相京城,取得圓滿成功。2018年春節,有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發起的“唱響新時代——2018戲曲稀有劇種賀新春互聯網公益晚會”,邀請全國12個省的100多個劇種參加,15個小時全媒體網絡直播,充分展示了近年來文河南省在傳統戲劇保護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
加強人才培育 促進薪火相承
針對目前多數表演藝術項目人才青黃不接、技藝水平亟待提高的狀況,省文化廳多策并舉,人才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方面,除了積極向文化部非遺司申請傳統工藝類項目的研培計劃外,還積極申請表演藝術相關研培,2017年度承接了一期傳統戲劇類傳承人群培訓。今年,又有兩所院校入選非遺司傳統戲劇研培計劃。在短期培訓方面,還鼓勵表演藝術類項目積極申報國家藝術基金、河南省公共文化扶持專項資金等基金項目,開辦各種表演藝術培訓班。與“藝術名家推介工程”“青年人才扶持工程”“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相結合,培訓非遺表演藝術人才;與名校聯合舉辦專業學習班,國家級非遺項目豫劇、曲劇、越調積極與中國戲曲學院等高校合作,開設相關劇種本科班。除了“送出去”,還要“請回來”,以中國戲曲學院豫劇本科班為基礎,河南豫劇院成立了青年團,短短幾年,先后創排多部優秀劇目,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戲劇事業增添了新鮮血液。
作者:劉春曉(作者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