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知名學者王賡武談文化歸屬 ——一句“父母在,不遠游”影響海外華人幾千年

2013/9/11 11:37:19 點擊數: 【字體:

知名學者王賡武談文化歸屬 ——一句“父母在,不遠游”影響海外華人幾千年

    一句“父母在,不遠游”

    影響海外華人幾千年

    堅守“文化”這個根,華人就有自己的歸屬

    傳承和創新,找回華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系列講座啟幕

    “最初的華僑,盡管背井離鄉遠赴他國,卻始終帶著原始樸素的‘鄉土文明’,無論身在何方,都在極力保護著這種鄉土文明,就好像游子心中惦記著雙親,心有所系,終有一天會回家。而如今,一些移民海外的中華兒女,卻在曾讓他們父輩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上,找不到任何民族自豪感,游子失去了雙親,要如何才能尋回久違的歸屬感?”昨天,作為2013嵩山論壇子活動之一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與創新系列講座正式啟幕,上午,海外華人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首個開講,在近兩個小時的漫談中,他以“父母在,不遠游”為題娓娓道來,與大家分享了這句《論語》里古老的話,是怎樣影響著幾千年的海外華人。 中原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張競昳 實習生 侯海英/文 張翼飛/圖

    最初的華僑

    極力維持著“鄉土文明”

    最初為謀生遠赴他國的海外華僑多是勞工和商人,對于他們來說,來自于這樣一個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度,讓他們備感自豪,他們尊重鄉土文化,極力保護這種文明。

    王賡武說,華夏文化跟經商是掛鉤的,中國自宋代以后,商人的地位開始提高,“商”和“士”逐漸靠攏,大量經商人士學習并遵從儒家文化。官方與商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人開始建立比較好的關系,關系漸漸緩和,不再像以前那么對立,商人和貴族階層之間的來往逐漸頻繁,士和商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元代以前,民間商人可以自由出國經商,但由于明清實行嚴格的海禁,閩粵商人出海,在當時屬于違法。一直到19世紀,由于廣東、福建等地的大量勞工出國到東南亞一帶,才在當地形成華人圈。”

    談及商人的儒家思想,王賡武說,“儒商”這個詞的出現就很有意思,明清時期,海外華商組成的當地商會建一些廟、觀,表示他們對孔孟思想的尊敬,還會找人教他們的子弟學習《四書五經》,“海外的華商不懂華夏文化,卻會極力維持自己帶去的鄉土文化。”由于當地本土文化相對薄弱,中華文化很快占據了優勢地位。

    不講中國話,鄉土文化照樣保留幾百年

    “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是完全靠男人完成的。”王賡武說,一種文化的傳播,需要以“家庭”為單位,男女都有貢獻,但當時,中國出去的華商一般都是男人,他們大多娶的是當地婦女,因此,他們結婚成家有了孩子之后,孩子們的母親是不懂得華夏文化尤其是鄉土文化的,父親們希望通過孩子保留自己的鄉土文化,比如飲食、禮儀、節日、風俗習慣等。

    “由于語言問題,這種鄉土文化的傳承過了一兩代之后,開始變得特別:孩子們的漢語能力消失了,風俗習慣卻還保留著。”王賡武說,對于孩子而言,“母語”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母親和孩子的交流是最自然的,孩子最容易學會母親的語言,這樣過了一兩代以后,孩子的漢語就失去了,學會了當地的語言,但是,從父親那里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卻保留著。面對那些由父親單方面傳下來的鄉土文化,他們雖然不懂,卻非常尊敬。飲食、服裝、生活用品……他們不停地從中國買來中國的東西,過中國傳統節日,唯一缺少的就是語言。

    19世紀后期,大量華人出去后,在當地辦報,也形成新的文化傳播,這種文化的強勢,能讓一個從沒接觸過母語的華人也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東南亞華人聚集地,即便是當地不適用漢語,中華文化依舊能強勢保留幾百年。”王賡武說,不講中國話,卻能在幾百年來保留著鄉土文化,實在很難得。

    兩位著名學者,回歸中華文化

    談到海外華僑、華人對華夏文化的堅守,王賡武以著名學者辜鴻銘為例,講了個故事。

    “辜鴻銘的父輩在18世紀中葉的時候,從福建到馬來半島,在那待了好幾代,19世紀中葉,辜鴻銘出生,他母親是葡萄牙和馬來混血血統,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帶到英國去念書,小學、中學、大學都說在英國念的,他的英文、拉丁文、法文、德文、希臘文都很好。”

    他回到馬來半島后,發現當地在殖民統治下,一點地位都沒有,就開始學習漢語,讀《四書五經》,成為了一個堅定的儒學思想家。后來,北大請他去當拉丁文教師,他的思想非常保守,整天掛在口中的儒家思想并不受歡迎,受到了學生們的漠視。王賡武說,在當時“五四運動”以后的“西化”背景下,辜鴻銘顯得格格不入,被認為“落伍”,但他在海外生活過,知道西方文化的長處和不足,一旦他回歸中華文化,就堅守到去世。

    華僑對華夏文化的堅守,王賡武還提到了曾任廈門大學校長的林文慶。“他出生在新加坡,在英國讀書,卻在骨子里真真切切地認同中華文化。”王賡武說,他從1921年起在廈門大學擔任校長十幾年,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的保留。

    王賡武說,這些在外國學習、生活的華人,對西方是十分了解的,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更懂得不要盲目學習西方。

    有“文化”這個根,華人就有自己的歸屬

    “父母在,不遠游”,這是一句中國的古話,王賡武說,這句話對文化的影響,也值得好好研究,在他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父母”就是指自己的家,代表著鄉土和傳統。

    王賡武說,從明清時期,遠赴海外的華商和勞工就一直懷揣“父母在,不遠游”的樸素觀念,對自己的家、家鄉特別熱愛,出去經商是不得已,但無論怎樣,都有著堅定的信念:回家。經商成功也是為了家鄉。因此,無論他們身在何方,都在極力保護著這種鄉土文明,在歷史的大潮中,與當地文明相碰撞、融合。

    “事實上,‘父母’也代表華夏文化。”王賡武說,長久以來,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尊敬,只要華夏傳統文化在,海外游子就不會錯離這個文化范圍,去追求別的文化。然而,如果傳統文化變質了、模糊了,讓他們以為“父母”在不在,或者完全看不清楚了,他們就會失去歸屬感,不停接受別的文化,同時失去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對外來文化的抵抗力。他們開始覺得,比起逝去的古老文明的榮耀以及對它們的傷感,學習什么是現代文明才更為重要。

    王賡武說,如今,走出國門的華人越來越多,如何維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敬并加以傳承,這和中華文化本身的未來密切相關。而華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需要我們在他們的發源地——中國本土做努力,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大家重新找回對華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原標題:知名學者王賡武談文化歸屬 ——一句“父母在,不遠游”影響海外華人幾千年)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晚報(2013-09-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