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東方晚落西,世人何必用心機。禹疏九河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9月30日,是湖北64歲的“云夢皮影王”秦禮剛表演皮影戲《說唐》的時間,與往常一樣,他要先唱一段告誡世人的臺詞。
皮影戲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湖北云夢縣皮影戲始于清中葉,有著“皮影之鄉”之稱。
記者走進云夢縣東正街105號的“夢澤影戲館”,這是秦禮剛1978年開辦的云夢第一家私人皮影戲館,在這里他為鄉親表演皮影戲30多年。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夢澤影戲館”曾經紅火過一陣,當時的云夢一下開了五六家皮影戲館,“看看現在,基本上只剩我一家還在苦撐”,秦禮剛說。
1978年秦禮剛獨立門戶時,從師父手中接承的故事有近千個,《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說唐》、《說岳》、《天寶圖》、《海公》、《劉公》等,內容上至西周,下至清代道光時期,小說、戲曲無所有不包。他挑了近百個故事編成皮影戲,其中受歡迎的有《豬八戒背媳婦》、《武松打虎》,《梁紅玉擊鼓戰金兵》、《斬欽差》、《伍子胥混昭關》等。
“我家老頭子只讀了三年書,故事都裝他肚子里,演的時候拿出來。”秦禮剛的妻子給看戲的老人添著茶水說。
秦禮剛對前人的皮影進行了大膽改革。從前用驢皮制作的皮影形象簡單粗糙,既笨重又不透明,他改成用透明硬塑料片和新油墨制作,色彩鮮艷通透,形象細致明朗;影子造型上,制作出了群體人物影子,以及山川樹林、城墻樓閣、花鳥蟲魚、云霞霧氣等多種背景道具。
“他做的人物眼睛能轉能眨,嘴巴能開能合,還能‘變臉’。”秦禮剛的妻子說。
秦禮剛表演獲獎眾多,十多次上中央電視臺。他還到法國、馬耳他等國家表演云夢皮影,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出國門。2007年,秦禮剛帶著年僅4歲的孫子秦朗參加國際童玩節的皮影演出。
“那是我們爺孫第一次同臺演出,我高興了好一陣子。”秦禮剛說。
2013年,秦禮剛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雖然擁有眾多的光環,但秦禮剛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夢澤影戲館”里演出,每年要演出360多場,每人2元人民幣的收費維持運轉。“戲館是我自己的,省去了租房的費用,否則皮影真維持不下去。”
在皮影戲后臺,記者看到昏暗的燈光下,秦禮剛一板一眼操縱著各種皮影人物。他的身邊掛著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君臣將相等近300多個皮影人物。
“皮影戲不賺錢,免費教都沒人學,現在快后繼無人。”秦禮剛說,皮影戲如果就此滅亡,不僅是皮影藝人的悲哀,也是國家的悲哀。
記者問他是否讓孫子接班時,秦禮剛猶豫半晌,“如果他能考個好大學,考個博士,我也不讓他演皮影戲。”(原標題:湖北云夢“皮影王”:皮影藝術的沒落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