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莉
為了加快城市轉型、建設精致淮北,弘揚和傳承運河文化,打造淮北運河名城亮麗的城市名片,帶動全市旅游資源整體開發利用,提升淮北在皖北乃至中原地區旅游市場中的地位,2013年10月28日,安徽省旅游集團與淮北市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啟動淮北隋唐運河古鎮文化旅游綜合項目。整個項目的建筑形態以隋唐時期民居古建風格為基調,以歷史研究為基礎,科學、準確、全面地再現隋唐大運河時期豐富的建筑、文化、藝術、科技及社會價值,涵蓋漕運水利、商業手工業、宗教民俗、休閑娛樂、教育文化、社會管理等各方面。并結合“隋唐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綜合體。整個項目將由五鳳三閣景區、水鏡戲臺、漕倉堰閘景區、茶道石舫、閘口盤車景區、運河天地等部分組成,將呈現獨特且豐富的隋唐運河古鎮文化。
五鳳三閣景區 五鳳門建筑群以主體建筑“五鳳門”為中心,以連廊聯系東西耳廳和東西石闕,五座建筑翹角飛檐,如鳳舞九天,故名五鳳門。“五鳳門”:原為唐貞觀年間的相王寺大雄寶殿,采用唐代寺廟大殿常見的重檐廡殿形式,廡殿頂的正脊和四條戧脊也如五鳳翔空,呼應“五鳳門”之名。
三佛閣建筑群為唐貞觀年間相王寺遺存建筑。三閣分別供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中間以閣道飛跨相連。造型上吸收了唐代敦煌壁畫中阿彌陀經變畫中的三閣意象,層檐重欄,氣勢恢宏。登閣近可觀賞整個古鎮全境,遠可看相山秀色、煤城新貌,中湖浩淼,發更上層樓之感慨。
水鏡戲臺 位于隋唐運河與相河交叉口的開闊水面中央,建筑優美高聳,在水中形成倒影,以水為鏡,名至實歸。水鏡戲臺為南北雙面舞臺,是集會活動和古鎮民間戲曲演出的主要舞臺。南面面向水面和運河南岸,北面面向原相王寺前的廟會廣場。水鏡戲臺的名稱取自《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之句,寓意為善惡忠奸盡人皆知,反映出傳統戲曲中揚善懲惡的教化作用。
漕倉堰閘景區 由拖船堰埭、斗門船閘和轉般漕倉3個景點組成,是集中表現隋唐運河水利水運文化和技術的景點,也是本項目水系實際水位調節和游船通航設施。建筑總體上采用唐代建筑風格。
斗門船閘 中國是建造船閘最早的國家,秦始皇33年(前214年)所興建靈渠上陡門是見于記載的單斗門船閘,比西方最早的1375年荷蘭船閘早1500多年。在隋唐大運河上,單斗門船閘大量使用,并常常和堰埭并列使用。
轉般漕倉 象征性地復原建設一座發揮儲備糧作用的平準倉(正倉),位于閘塘中央,參考了敦煌壁畫和日本飛鳥、奈良時期(相當于中國隋唐)的倉敖建筑遺存,采用高臺基座上的架空木結構,唐式八角攢尖瓦頂建筑。
拖船堰埭 古代拖船過堰技術,最早的堰埭記載于三國吳赤烏8年(245年)的破岡瀆,在唐宋時有較大發展,在隋唐大運河上普遍應用。堰上配置人力轆轤、牛力轆轤和電動轆轤,游客可以親自動手體驗,也可由牛力和電力轆轤絞拉運河游船過堰,進入內部水系游玩。
茶道石舫 這是以展示茶道文化為主題的大型石制畫舫。建筑形式以唐代界畫中的樓船畫舫為原型,用作大型茶樓,展示唐代起源的茶道文化。中國茶道起源于唐代,出現了多種飲茶方式、茶具、儀式以及茶戲。
閘口盤車景區 位于古鎮西街,既是實際控制運河和內河水位高差的水閘,也是展示唐代以水力機械加工稻谷農產品的生產場景和技術,成為西街餐飲酒吧的文化展示和經營場所。建筑設計以五代著名畫家衛賢的《閘口盤車圖》為藍本,為國內首次將唐代界畫名作《閘口盤車圖》完整復原,具有較高的科技史、農業史價值,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參與性。
運河天地 古鎮沿南黎路沿街立面中,制高點就是基地西北角的運河天地,運河天地裙房外觀造型呼應運河的流動,多層退臺的組合充分利用商業空間南側的運河樂園景觀,創造豐富而多變的立面效果,極富動感。整體造型現代而精致,與古鎮景觀形成明顯的對比,體現新舊融合的理念,為市民及游客特供獨特的城市空間體驗。
安徽省旅游集團是安徽省屬企業中唯一一家從事旅游產業經營的省級旅游企業集團,經過多年努力,如今已成為“主導產業突出、經營板塊合理、產業鏈條完整、運營體系科學”的跨地區、跨行業經營的現代化大型旅游集團。在“共融共生,共進共贏”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念指導下,以宏大的氣魄參與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建設,一定能為精致淮北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