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肇慶12月10日電 (黃耀輝 褥堅)包括《包公傳說》、《四會民歌》和《封開采茶戲》在內,已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肇慶市文廣新局官方10表示,《包公傳說》是肇慶市端州民間文學,《四會民歌》是傳統音樂,其中《封開采茶戲》入選擴展項目名錄。
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期滿后,調任知端州(今肇慶)主政,相當于現在的“肇慶市市長”。任職三年間,因體恤民情被端州人所敬仰,更因不攜一方端硯歸,成千古廉潔佳話。
在肇慶民間,包公早已是廉潔、親民、無私的“包青天”。在當地原包公祠基礎上擴建改造的“肇慶包公文化園”如今已成為廣東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亦是社會各界接受廉政教育、感受古端州文化歷史和休閑娛樂的文化新地標。
園內的包公臉譜、包公雕塑、包公硯及包公清正嚴明、為民的各種故事交匯,以包公在端州任職歷史事跡為載體,栩栩如生的“包公擲硯”場景,真實記載包公歷史的明清古硯碑,琳瑯滿目的影視演繹作品,無不讓人全方位走進包公歷史。
四會是著名僑領彭澤民故鄉,亦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古郡之一。民間口頭流傳的四會民歌,有2000多年前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平定南粵的民歌傳唱。
在新近公布的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封開采茶戲》是繼《五馬巡城舞》、《麒麟白馬舞》后,封開又一入選省級非遺的項目。作為一種傳統戲劇,《封開采茶戲》已有160多年歷史,重點分布區域為廣西賀江、西江流域地區。
專家表示,《封開采茶戲》是從民間歌舞、燈彩發展形成的地方戲曲,其音樂唱腔具有山歌小調風味,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