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以“準法律”形式保護傳承非遺

2013/10/8 12:14:12 點擊數: 【字體:

以“準法律”形式保護傳承非遺

湖北省宜昌市群藝館藝術指導、研究館員 白曉萍
 
   宜昌最早在全國提出“文化生態保護區”概念并實施建設。早在2001年,長陽資丘文化站站長田玉成率先在全國提出對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實施整體性保護。他將自己的工作實踐和研究心得寫成《建立中國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要意義及實施方案構想》,發表在宜昌市文化局工作刊物《宜昌文化》上,引發《中國文化報》等省內外媒體爭相轉發和評論,很快得到文化部乃至全國人大的高度重視,認為在一個大山深處的鄉鎮里,用一種“準法律”的形式來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全國還是首創。2004年,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出臺了《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

    宜昌還是最早將非遺樣式帶入旅游景點的先行者。20世紀80年代初,熱愛民間文化的胡振浩探索以長江三峽為依托,在長江旅游客輪上為中外游人唱長江船工號子,進行仿原生態實景演出,深受游人喜愛,被譽為一代峽江號子王。他的堅守和帶動,使這一瀕危的樂種得以流傳。

    宜昌非遺傳承離不開無數傳人的執著堅守。2002年,得知一些年老的傳承人生活困難,市委宣傳部設立了一個幫扶高齡困難傳承人基金,倡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和全市宣傳文化戰線工作者捐款,將款項一一送到高齡困難傳承人手中。長陽縣政府安排土家族民間故事家孫家香在福利院生活,解決其后顧之憂;夷陵區撥出專款為民間故事家劉德芳在文化館建立傳習館,下達事業編制安排農民兄弟王愛民、王愛華在非遺中心建立傳習館,讓他們安心從事非遺傳承工作。

    宜昌還特別注重對文化人的愛護和嘉獎。從20世紀70年代起,正值青春年華的王作棟、肖國松、王慶沅、陳明洪、龔發達、覃發池、劉勛一、黃世堂等一大批文化人,甘于清貧,樂于守護,根植基層,和泥巴腿子農民傳承人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記錄整理他們世代相襲、口口相傳的無形文化遺產。如今,在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他們都成為宜昌傳承非遺的骨干力量。

    宜昌的這些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舉措帶來了強大的示范效應。如今,分布在鄉鎮村落的農民,都爭相當一個優秀的非遺傳承人,他們對這個名號視若珍寶,甚至將獎牌供奉在有祖先神位的堂屋中央。一些旅游景區尊重傳承人,紛紛將他們請到景區,為之設立傳習場館,提供帶徒授藝平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有50%的傳承人都以一技之長,在不同的非遺展演展示場所打者一份“文化工”,既能習練祖宗先人傳授的技藝,又能掙錢養家。(原標題:以“準法律”形式保護傳承非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3-10-0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