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周易
湖南省漣源市三甲鄉有一棟古民居——“于時處”。“于時處”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布局合理、規模宏大,集中反映了漣源三甲的地域特征、風水布局和審美傾向。
據考證,其始修于清代咸豐初年,占地面積4600平方米,屋高6.5米,風火墻高8.5米,為院落式磚木結構,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庭院兩進兩橫四天井,共有廳屋12間,房舍120間,整個院子白墻黛瓦,錯落有致。
“于時處”有著濃郁的文化積淀,是三甲古村中對聯最多的庭院,庭院每個堂廳和四對圓柱都有楹聯,身在院中,一陣書墨氣息撲面而來,似乎可以就此嗅到歷史文學的氣息。穿行在這幅橫亙著宗族生息繁衍的歷史畫卷間,撫今追昔,思緒隨著院落內火紅的石榴樹在風中搖曳不止,一些遙遠的故事會讓人產生無限的歷史感喟。
從大門進去,就可看到出自清朝末年著名書法家黃自元之手的“于時處”牌匾,以及“于止知其所止,時兮阜吾財兮”的門聯。“于止知其所止”,出自《大學》里孔子所言,原文為“于止,知其所止,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其意為:知道你應該停在什么地方,才談得上“止于至善”的問題,即達到最完美的道德的境界,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然而,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天地悠悠,過客匆匆,多少人隨波逐流,終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當今時代,生活的誘惑太多,“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是何等的不易,很多人變成了精神的流浪兒,無家可歸。
“時兮阜我財兮”出自上古舜帝時期的《南風哥》,原文為“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其意為:溫暖的南風來得正是時候啊,我的百姓可是要發財致富了。這兩句話是說人在發財致富后,應該在精神上完善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內涵豐富的人。
而這個庭院的先輩就身體力行了這兩句話。1860年,于時處的主人梁月林在賺了錢之后,為鼓勵后人讀書,捐資建了養正齋、日新齋兩個書屋,并專置學田會,資助讀書人,另置專用學田作為終身贍養獎,秋收后全數按人按等次獎給后裔中的秀才和舉人。故百余年來,這座院落人才輩出,從前清至廢除科舉止,先后出了9個秀才、2個舉人。新中國成立前后,從這里走出的大學生有38人、出國留學生5人,因此,這個地方也就成了外人解讀三甲成才現象之謎的一把鑰匙。
同時,“于時處”前輩先后在外地修了頤壽亭、同樂亭、愛日亭等茶亭,以利過路行人小憩飲茶,并配置專用亭田,所得租金用來維護茶亭。此外,還獨資修建了妹子橋,帶頭集資將藍田鎮的新橋修復改建為石拱橋。
夕陽西下,獨立在都市喧囂之外的“于時處”,如婉約的江南,如經典的舊夢,在暖暖的晚霞中向人們展現出一幅淳樸清新的生活圖景,而那幅“于止知其所止,時兮阜我財兮”的對聯,似乎穿透歷史的時空,在告訴人們“在物質生活之上,如何重建精神殿堂”這個宏大命題的答案……(原標題:古民居“于時處”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