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聲悠揚,琴音裊裊。國慶節前夕,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市民戲劇大賽決賽在上海市嘉定區文化館舉行,94支優秀市民戲劇(戲曲)團隊各展風采,令戲迷大飽眼福。
“唱京劇只是我的個人愛好,得不得獎并不特別在意。”正在化裝間勾臉、勒頭的丁先生對記者說。他學程派已有10多年,曾在各地舉辦的京劇大賽中多次獲獎。當丁先生與靜安寺社區白領京劇隊隊友搭檔表演完《六月雪·探監》后,在觀眾的喝彩聲中,評委席上的專家和大眾評委齊刷刷地亮出了高分。
大賽從啟動到決賽歷時近8個月,共吸引全市17個區縣2500余支團隊報名參賽,有94支優秀隊伍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
培育群眾性戲曲團隊
上海市民戲劇大賽的獨特之處在于參演者必須以團隊的名義參賽,不接受個人報名。比賽激發了民間戲曲團隊的積極性和活躍度,比如在全市最先展開群眾文化團隊評估定級的嘉定區,戲迷協會、戲曲沙龍等的成長頗引人關注。高水平專業人才的參與是群眾戲曲水平提高的必要保障,本次大賽評委的陣容就彰顯出上海戲曲名家對群眾戲曲活動的支持,張靜嫻、李炳淑、馬博敏等戲曲名家悉數到場擔任評委。
楊浦長白社區揚劇團由上海揚劇小調傳承人徐少華帶隊,一路走來,邊演出邊推廣揚劇。普陀長風淮劇隊則由戴蓮娣領銜,14年堅持培育業余淮劇人才,培養淮劇年輕觀眾,向市民展現“外來劇種”的風采。正如上海市劇協秘書長、大賽評委沈偉民所說:“從本次大賽中可以看到,不少業余戲曲團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有些團隊的成員幾乎和專業演員不相上下。在我看來,對某些戲曲流派的傳承,業余團隊甚至做得比專業院團還好。”
展示戲曲傳承成果
傳統戲曲只有在年輕人中傳承下去,我們的戲曲藝術才會有未來。近年來,上海的戲曲工作者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開講座、辦培訓,推行了“京劇進校園”“昆曲進高校”“戲曲下社區”等項目。
如今,京劇、昆曲、越劇在滬上的部分年輕人中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情趣。上海市民戲劇大賽展示了這方面的豐碩成果。如白領相對集中的靜安、黃浦、徐匯等區,就有不少白領戲曲團隊進入決賽。他們中有上海電視臺“五星獎”十次衛冕者、越劇票友蔣桂英,有在全國京劇戲迷票友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并獲得“全國十大票友”稱號的方林飛等。另外,靜安寺街道越劇小百花藝術團的孩子們和江浦路越劇隊的阿姨們同臺比拼老少版《穆桂英掛帥》,也令人刮目相看。復旦昆曲社師生搭檔演繹的則是千古絕唱《牡丹亭·游園驚夢》。
激發群眾的戲曲原創力
戲曲保存著地方語言、歷史記憶和世俗風情。發動面廣泛的上海市民戲劇大賽,激發了蘊藏在群眾中的文化原創力。讓專家感到欣喜的是,此次大賽中,不少團隊都是帶著原創劇目前來參賽的,如寶山羅店滬劇沙龍結合本地傳統文化特色演繹的《龍船情緣》,浦東三林滬劇聯誼會展現的《錦繡新浦東》,這些富有時代和生活氣息的戲曲劇節目因為“接地氣”,所以博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嘉定徐行鎮鄉音戲曲沙龍則拿出了原創錫劇小品《過關》參賽,觀眾反響也很熱烈。
為了貫徹上海市民文化節“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初衷,讓更多百姓“品嘗”戲曲盛宴,主辦方特意將賽場設在嘉定文化館新館和能容納近千人的文化廣場上。決賽舉辦期間,嘉定成了上海戲迷的“樂土”,每到夜晚,文化廣場人山人海、座無虛席,人們像追明星一樣爭睹各支參賽團隊的風采。一位帶著小女孩早早來搶位的阿姨說:“聽說臺上不少演員是臺下評委的學生,很想看看名師是不是培養出高徒。”
本次大賽的優秀市民戲劇團頒獎、展演盛典,將于11月10日在嘉定區文化館秀舞臺舉行。(原標題:上海市民戲劇大賽:戲曲傳承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