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湘水之濱的文化寶庫——浯溪碑林

2013/10/16 11:04:06 點擊數: 【字體:

湘水之濱的文化寶庫——浯溪碑林

 浯溪碑林正門。 張祺琪 攝
 
    張祺琪

    自古以來,“瀟湘八景”中就有“三吾勝景”的美名,浯溪、吾臺和吾亭自然景觀清新秀麗、獨具特色。浯溪碑林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依傍湘江,是我國碑石文化中不可多見的奇觀。

    763年,元結被委任為道州刺史,767年2月,從潭州都督府辦完事返回道州(今湖南省道縣)時,途經祁陽時泊舟停宿,見此處懸崖峭壁、怪石林立,遂流連悠游,因愛戀此地湖光山色便棄官歸隱。他還饒有興致地將一條“北匯于湘”的小溪命名為“浯溪”,撰《浯溪銘》,此地因此得名。此后,歷代共有250多名文人學士到此游覽,題詩作賦,銘刻石上,成為國內最大碑林,是研究碑石文化的寶庫。

    “摩崖三絕”

    唐大歷六年(771年)摩刻在峿臺崖壁的元結文、顏真卿書《大唐中興頌》,碑面高寬3.2米見方,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徑15厘米,因文奇、字奇、石奇,世稱“摩崖三絕”。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書藝之妙以及現狀之完整諸方面綜合比較,堪稱全國現存“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

    “文絕”, 元結是唐代古文運動有力的先行者,又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大唐中興頌》是元結具有代表性的、廣為傳誦,又是本人最得意的作品。頌文“以史為鑒,端嚴正氣”。即以“安史之亂”為借鑒,痛玄宗重色昏庸,贊肅宗盛德之興,喜群生萬福是膺,表元、顏忠肝義膽。明代解縉題“中興頌”旁“石鏡”的詩曾說:“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

    “字絕”,顏真卿是唐代書法家,《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巨幅杰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顏書《大唐中興頌》流動而又剛健的運筆,秀麗而又圓潤的點畫,落落大方而又平整堅實的結構,形成質樸雄強的氣勢,有如一曲剛勁有力的正氣之歌。

    “石絕”,刻銘雕頌的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山高水大,其石不磨”;其間還有能“以為鑒”的鏡石,多有文人以詩傳之;鏡石上方的懸崖上,刻有高達2.7米的鎮邪字符,似字非字、似符非符,充滿神話色彩。元結在頌文末尾稱:“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這高、大、陡、險的頑然巨石,正是摩崖刻石所在。

    浯溪摩崖三絕《大唐中興頌》舉世罕見,明代曹來旬曾贊其:“元頌云煙靄,顏書金玉輝,山川無秀麗,天下看來稀。”清代楊翰刻在中興頌碑前的石柱楹聯稱:“地辟天開,其文獨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

    書法石刻寶庫

    浯溪碑林現存摩崖石刻505方,最高的刻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薈萃了唐代以來的歷代名家。

    唐代有“顏體”的創始人顏真卿,“二王體”有李諒、韋瓘,“褚體”有皇甫湜,篆書有季康的“玉箸篆”,袁滋的“鐘鼎篆”,瞿令問的“懸針篆”及李陽冰的《中堂銘》。宋代有“黃體”的創始人黃庭堅,“歐體”的易祓,“魏碑”有鄒浩、曾煥,“八分體”有沈紳等。元、明、清三代繼承各體的名家之作也不少,如明有董其昌、王錫爵、沈周、曹來旬、許岳;清有何紹基、錢灃、吳大澂、楊翰、阮元等各擅其美。可謂“百代名臣金石寶;一溪明月水天秋”。

    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歷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如唐有“開中唐面目”的“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谷等。宋有“永嘉四靈”之首領徐照,“江湖派”之戴復古等。其他如臧辛伯、吳潛、夏倪、邢恕等皆是名家。可謂詩派如云,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有的留有詩文但未刻石,有的刻石之碑被鏟、被搬走或文字剝落難辨。

    浯溪文物管理處的賀主任表示,不僅要保護好現有的石刻,管理處還要盡可能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珍貴石刻。早些年管理處收回了流散在民間的乾隆皇帝弘歷南巡時留下的《聽雪閣》詩碑一塊。碑林現存完好,能辨認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語6幅,榜書38方,路標5方,題名104方。

    明珠再發光

    1996年后,陶鑄的《東風》詩碑和《踏莎行》詞碑相繼在浯溪景區豎立,又增建了陶鑄銅像和陶鑄革命事跡陳列館,千年古跡再添勝景,更使碑林勝境充溢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與光輝的革命傳統。

    浯溪人文景觀的思想精華就體現在元結的“忠、直、方、正”,顏真卿的“忠義大節”和陶鑄的“心底無私”。要做到“忠、直、方、正”“忠義大節”,必先要“心底無私”;只有“心底無私”,才能“忠、直、方、正”“忠義大節”。這“心底無私”“忠、直、方、正”“忠義大節”12個字,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人文精神,它使浯溪優美的自然景觀在文化品位上獲得了升華。

    浯溪碑林經歷千年風雨之侵蝕,近代抗日戰爭期間,日寇鐵蹄之踐踏,復經“文革”10年之浩劫,破壞較為嚴重。為保護浯溪摩崖,祁陽縣政府設立了浯溪文物管理所,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慶黃金周期間,浯溪碑林共接待游客7800人次,相比之前有小幅上升,但是以浯溪碑林自身的歷史價值來看,它值得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0-1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