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村內的祠堂大街,村民小孩怡然自樂。
黃埔古村古港自古村港一體,圖為黃埔古港正門。
黃埔村,這個因海上絲綢之路聞名世界的古港所在地,這個自南宋時期已是對外貿易口岸的海舶所集之地,這個清朝時期外國商船進入中國唯一的必經之地,這個將中國文明和世界文明連接起來的歷史見證地,這個曾經得海洋風氣之先、涌現出許多歷史名人的文化古村,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千年古村
位于廣州海珠區東部,瀕臨珠江的黃埔村,也被稱為鳳浦、凰洲,建于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村名歷史上曾有多種記載,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黃埔村一帶風和日麗、藍天白云,珠江水面波光粼粼,一天,翩翩飛來了一對鳳凰,在這里駐足飲水,人們認為這是吉祥之兆。果然,黃埔村從此人丁興旺、出海順暢、五谷豐登,越來越多的人舉家遷來,早期有黃、關、衛、袁,后來有成為村中四大姓氏的羅、馮、胡、梁,以及陳、區、葉、湯等。
從黃埔村向西步行10余分鐘,就是著名的黃埔古港。在1758年至1838年間,登陸停靠過黃埔村的商船有5107艘,平均每年為63.8艘,黃埔古港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貿易平臺。瑞典的“哥德堡”號、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等著名商船都曾在此停泊,去黃埔成了當時世界上去中國的代名詞。因港而生、因港而盛,是黃埔村最好的寫照。100多年前,得天獨厚的貿易環境,讓這個臨港小村幾乎成為廣州最富裕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在中外海上貿易來往密切的最繁榮時期,黃埔村一座座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標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有建于宋代的玉虛宮,廟里的石碑記載著清朝政府對海外貿易征稅的重要史料;也有建于清代,相傳用一個甲子(60年)建成的梁氏宗祠;還有可將瓦檐的雨水從東西南北四面引入天井,再經暗渠流向祠堂前池塘,寓意為四水歸源的胡氏祖祠;更有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墻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墻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的嶺南傳統民居;還有以一條小巷為中軸,在巷子的兩側,一個院落套一個院落,形成廣府鄉村梳式布局的民宅……
黃埔村也是當時廣州出現留洋人數最多的村落,涌現出一大批歷史名人,例如身兼三國領事的胡璇澤、為收回多付庚子賠款作出重大貢獻的愛國外交官梁誠、為我國制糖工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農業專家馮銳、鐵路橋梁專家胡棟朝、為孫中山先生的安全脫險立下功勞的永豐艦艦長馮肇憲等。
萬舶爭先的貿易勝景
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在漢武帝時期開辟的航線,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唐朝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的定期航線中,有一條航線叫“廣州通海夷道”,它從廣州起航,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共1.4萬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因此,廣州成為聞名世界的東方大港,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
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銷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僅留粵海關,海禁政策確立了廣州的海上貿易中心地位,使廣州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對外開放的貿易大港。外洋船舶只準在黃埔古港處停靠,辦理卸貨、通關和回程手續。于是,這里成了世界各國商船的展示地,從歐洲、美洲、東南亞各條航線駛來的船舶數不勝數,形成了“夷舟蟻泊”的奇觀。
據文獻記載,有文人用“杰閣嵯峨鳳浦中,海帆層出虎門東。朅來喜閱梯航遍,一統車書萬國同”這充滿詩情畫意的詩句,描寫黃埔古港萬舶爭先、云帆幢幢的貿易勝景。通過數百年的對外貿易往來,黃埔村中出現了大量外國商品,如洋燭、洋油、洋火,還有刻著洋文的雪花膏等,家家戶戶都存有一些洋貨。最重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在這里交匯,為黃埔村民打開了一扇世界之窗。
中西文化交匯地
作為中西方海洋文化的交匯點,黃埔村民廣泛接觸外國人及外來文化,黃埔村因黃埔古港的地理優勢,成為遠近聞名的富庶之地。如黃埔村民梁經國、梁綸樞以經營茶葉貿易為主的天寶行,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出口茶葉2萬多箱。茶葉的出口也帶動了瓷器的出口,并由此形成了一個制茶產業鏈。隨著中國茶葉從黃埔古港運至歐洲各國,廣州人飲茶的風俗也影響了歐洲,18世紀中葉,飲茶已經成為歐洲人的生活習慣。數百年的對外開放,讓黃埔村人了解到西方的價值觀念,了解到世界的發展趨勢,在積極吸收西方新文化思想的同時,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黃埔村人從古港開始接觸西方文明,又在古港把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使傳統與開放、多元與包容并蓄。有許多村民遵循孔孟之道的學而優則仕,在科舉時代,村中不乏舉人、進士;而走出國門經商、留學、做官的也為數眾多,比如在清朝第一批公派留洋的120名幼童中,廣東占了84人,其中海珠區就有6人入選,這6人全來自黃埔村。又如黃埔村人胡璇澤,1877年被清朝政府任命為駐新加坡領事,成為中國第一個駐外領事,之后,他又先后被俄國、日本委任,同時身兼三國領事,在外交界傳為佳話。
尤其是從黃埔村走出去的梁氏家族,梁經國在貿易經營發財之后,在村內建起左垣家塾,讓自己的子孫接受名師教育。其后代梁同新、梁肇煌、梁肇晉、梁慶桂、梁廣照等,從重經商到重教育,由商而仕,再成為研究學者,創造了黃埔村一家走出7代名人的歷史佳話。如梁經國曾孫梁慶桂作為清朝政府官員,曾赴北美興學,自己出錢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多個城市用兩年時間創辦了12所華僑學堂,被譽為“華僑教育開山之祖”。
黃埔村最大的特點是村港一體化及與眾不同的地理人文,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形成了獨特的黃埔村現象。
1784年,美國商船“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1984年,美國駐廣州領事館與廣東省外事部門聯合舉辦了“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200周年紀念活動,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期間,也提到了“中國皇后”號。2006年7月,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和王后西爾維婭,攜瑞典“哥德堡”號仿古商船在相隔260多年后重訪廣州,并專門到當年停泊“歌德堡”號的黃埔古港參觀。這也充分說明,黃埔古港在今天對世界仍然具有深遠影響和現實意義。
歷史價值深厚
黃埔村的價值在于它有景、有史、有人,村內有不少街巷名,如安和里、仁愛里、善德里、沙市義街,都帶有和、仁、善、義等字,這些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文化符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代人。雖然黃埔村已不復昔日黃埔港口碼頭的繁榮景象,但依然顯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具有嶺南建筑風格特色的古祠堂、古民居、家塾、宮廟,以及磚雕、木雕、灰塑等在村內隨處可見。
早在1999年,海珠區文化部門就開始對黃埔村的文物建筑進行摸底調查,2002年7月,黃埔古港遺跡和黃埔村早期建筑被定為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黃埔村現存文物建筑包括祠堂14處、家塾4處、宮廟1處、園林建筑1處、商業遺址2處、古民居若干處。2009年,海珠區啟動了黃埔古村保護改造項目,并遵循抽疏保舊、完善配套、適度開發、商業運作的原則,把不損不丟一磚一瓦作為修繕原則,目的在于凸顯黃埔村的歷史文化底蘊,改善村民的生活環境,提高古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在黃埔村歷史文化建筑修繕過程中,有關部門還邀請古建筑屋主的后人和黃埔村村民參與保護制定實施方案的論證,嚴格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技術的原則進行修復,全面保留黃埔古村原始的建筑風貌,再現當時對外貿易港口的特色風情。其中,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姑婆屋、梁詢故居、端生家塾、左垣家塾、潮江胡公祠、子牙居、馮佐平故居9棟古建筑,以及作為黃埔村歷史商業文化展示地的黃埔直街(商業街遺址)均已完成修繕。同時,根據村內的實際情況,對村民的生活居住環境、村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進行了升級改造。
走進黃埔村,經常能看到一些游客在諸多深具歷史意義的建筑群前拍照留影,也有一些游客手拿導游圖在仔細尋找著古村與古港的歷史遺跡,還有一些游客置身于古祠堂、古廟宇、古街巷、古民居,感受著黃埔村昔日的繁華。梁氏宗祠“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運用實物、模型、圖片、3D動畫、電子沙盤地圖等方式,藝術地再現歷史上前港后村、港村一體的輝煌;已經恢復的舊商業街——黃埔直街,引入了廣雕、廣繡等工藝及商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的黃埔村,以其港村一體的獨特文化元素,在2012年榮獲廣東省十大最美古村落第一名。
確切地講,家是村的縮影,城市是家的擴大,一個村落的文化價值觀,可以對一座城市的發展進步產生影響。黃埔村作為世界進入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歷史見證地,最珍貴的價值是其背后蘊藏著的特色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的價值不可以簡單地用經濟價值來衡量,而是需要挖掘其深層的精神文化內涵。因此,廣州市海珠區制定了《海珠區關于加強文化名區建設實施意見》及相關措施,采取保護古村與傳承精神并舉、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并重的方式,對黃埔村的歷史文化價值及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影響進行研究,使其成為提高海珠區文化品位的推動力。 (原標題:黃埔村----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