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村砂陶傳承人項守富和老伴李金榮現場表演砂陶制作。 寧昊然 攝
本報駐山東記者 寧昊然 通訊員 謝美慈 高 欣
為期4天的“2013中國·臺兒莊古城非遺博覽會”日前落幕。本屆博覽會吸引了來自北京、江蘇、河北等省(市)和臺灣地區的21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據了解,博覽會期間,累計參觀人數達到7.2萬人次,成交額380萬元,實現綜合收入890萬元。
精品非遺大薈萃
繼去年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后,臺兒莊古城又一次迎來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本次博覽會突出了運河文化、手藝山東、海峽兩岸交流三大特色,參展項目主要包括臺灣非遺項目、中國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以及山東省內優秀非遺項目等。
萊州草編展位上,各種設計精美、時尚靚麗的草編包相當惹眼。萊州草編技藝傳承人楊玉興告訴記者,萊州草編歷史悠久,明代就已暢銷各地。楊玉興7歲開始學習編草編,如今從事草編的設計編織已50多年,設計編織的樣品過萬。“我小的時候,萊州編草編的人特別多,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現在從事這個行業的也就一兩千人,多數是60歲以上的老人,萊州草編的規模縮水得很厲害。”楊玉興坦言,即便時代不同了,希望萊州草編還能代代相傳。
在江蘇展區,一臺5米長、4米高的木制云錦織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只見兩位師傅一高一低在這臺大型木制織機上默契地工作。而在機器一旁,色彩絢麗、華美多姿的云錦制品更是讓大家稱贊。“南京云錦有1500多年歷史,先是在民間孕育了800多年,后又進入宮廷發展700余年。在明、清時期,云錦屬于皇家用品。2009年9月,南京云錦織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云錦制作有一套復雜的工藝,今天我們在現場看到的織造僅是最后一道。”南京云錦研究所所長王寶林介紹。
兩岸文化多交流
臺兒莊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次博覽會上,臺灣布袋戲代表臺灣非遺文化參展。
在展廳入口處,臺灣布袋戲的表演逗樂了很多觀眾。臺灣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薛湧告訴記者,布袋戲一般需要兩個人到三個人同時演出,邊演邊唱。據他介紹,布袋戲在清朝早期經由福建傳入臺灣,是閩文化在臺灣的移植和延伸。他的師父陳錫煌于2009年被提名為臺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保存者,是木偶戲中唯一的保存者。
正在表演的陳冠霖是17歲的高中生,他因小時候在傳統廟會上看布袋戲的表演而喜歡上布袋戲。陳冠霖在學校參加了布袋戲社團,之后又到陳錫煌先生研習班學習了3年。薛湧說,師父陳錫煌已是83歲高齡,一生收徒很多,但是大家幾乎都是出于愛好,很少有專職。“目前臺灣的小偶劇團不超過5個,能遇到一個像陳冠霖這樣喜歡布袋戲的年輕人很難得,我們很開心。”
“這次把布袋戲和木偶人物帶到臺兒莊,希望能在大陸更廣泛地傳播布袋戲。”薛湧說,劇團已經去過南昌等地參加非遺文化活動。“我們也很清楚現在年輕人的生活中各種娛樂活動十分豐富,傳統戲曲已逐漸淡出他們的視線。為了傳承,劇團也在嘗試做貼近現代人的生活的創新。布袋戲是閩南語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希望它能夠傳下去。臺灣布袋戲和大陸皮影戲等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期待兩岸文化能多交流。”
非遺保護常態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才會長久傳承。本次非博會設置了以“生活中的非遺”為特色,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展銷區。分別為“舌尖上”的非遺,主要展銷臺灣等地非遺類美食產品;“指尖上”的非遺,包含刺繡、編織、陶器、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品;“眼尖上”的非遺,包括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
漫步在古樸的臺兒莊古城,既能看到具有運河文化特色的漁鼓、柳琴戲、魯南皮影戲等傳統曲藝的表演,也有剪紙、老粗布等生活中常見的傳統手工藝品。自2012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落戶臺兒莊以來,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平臺優勢,邀請眾多非遺項目來古城“落戶”。
棗莊市臺兒莊區區委書記、臺兒莊古城管委會主任王廣金稱,以古城為依托,臺兒莊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去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規劃建設了非遺博覽園和古城非遺產品展示一條街,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目前,已有近百個非遺項目長久入駐,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絕處逢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主任楊治稱,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10周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此號召各地區開展廣泛的活動。臺兒莊古城作為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在中國設立的活動基地之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被評為中國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體現了《公約》廣泛參與的精神。(原標題:在生活中傳承非遺文化——2013中國·臺兒莊古城非遺博覽會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