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嗩吶表演
大襠褲、兜肚、綁腿,這是黃河岸邊山西吉縣嗩吶人最具特色的標志;高亢激昂、粗獷豪放、原生態展示,這是吉縣嗩吶表演的特色。目前,吉縣嗩吶已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嗩吶藝術在吉縣流傳已久,兼具宮廷韻味和黃土風情,是晉南地區吹樂的典型代表。據史料記載,吉縣嗩吶已有480余年的歷史,其體系的形成與明嘉靖年間的朝廷重臣石寶有著密切的關聯。石寶原籍河北藁城,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明世宗登基后,由于石寶秉性耿直,凡事“據理力爭,持論堅確,遂失帝意”,被發配至山西吉州(今吉縣)王家原一帶,“貶為樂人,十世不得科考”。
石寶和全家歷經千辛萬苦落戶王家原西關后,恪守鄉規,以禮儀傳家。兒孫們拜當地老藝人為師,刻苦研習嗩吶技藝,個個練出了一身絕活。石家樂人演奏的嗩吶高亢、明亮,方圓百里無不聞其名。石寶將宮廷音樂的一些優秀元素嫁接到嗩吶吹奏中,使曲調更加優美動聽。即使曲調名稱和周邊縣市相同或相似,但其旋律更流暢悅耳。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西關響家到,女子才上轎”“西關樂人到,新郎滿臉笑”等贊譽石家樂人的順口溜。幾百年來,晉南人把吉縣嗩吶視為正宗,競相習之。
吉縣嗩吶演奏技藝主要靠口傳心授。高超的嗩吶絕活,如口鼻無休止循環換氣、一口吹多個嗩吶、用鼻孔吹奏、模擬男女對唱等技藝,需要幾年的勤學苦練方能達到一定的水準。吉縣嗩吶吹奏的曲目、曲牌十分豐富,代表曲目有《朝廷出南門》、《下坡趟核桃》等,這些經典曲目既彰顯了當地農民憨厚樸實的天性,又體現了富麗堂皇的皇家風范,成了當地群眾不可或缺的視聽盛宴。
新中國成立以后,吉縣嗩吶藝術步入新時代,以楊吉生、葛文、劉晉明等為核心的吉縣嗩吶傳承人們,幾十年來奮戰在傳承第一線,培養了眾多技藝高超的傳承人。近年來,由吉縣農民組成的壺口原生態嗩吶隊,頻頻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北京農博會等各大盛會。在高亢激越的嗩吶聲中,吉縣壺口漢子們以夸張的動作、高超的演奏,讓人們記住了震天怒吼的壺口瀑布,也記住了這群黃河漢子的粗獷豪邁。 (原標題:吉縣嗩吶:兼具宮廷韻味與黃土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