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鼓樂傳承千年
據考證,朝陽縣民間鼓樂始于遼代。朝陽縣南雙廟鄉三官營子村五指山上的遼代石塔就是證明,該塔身浮雕上刻有伎樂人物數名,各自呈現:吹笛簫、彈琵琶、打腰鼓、敲鈸、擊方響,姿態各異,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古代朝陽地區民間鼓樂的情況。其后,朝陽縣民間古樂再度興于明末清初,民國初期發展到鼎盛,民國后期開始漸衰。后因“文革”嚴重影響傳統鼓樂藝術的傳承,致使一些古老曲目瀕臨失傳。
改革開放以后,朝陽縣民間鼓樂才開始得以復蘇,但是,由于“文革”的破壞,很多鼓樂老藝人受迫害,很多古老的曲譜相繼失傳,技藝也逐漸失傳。目前,朝陽縣的鼓樂班雖然有上百個,但是絕大多數鼓樂班沒有得到傳統鼓樂藝術的真傳,再加上受現代文明的沖擊,這些鼓樂班已經“走樣變形”,他們不會演奏傳統曲目,只是吹奏一些現代流行歌曲或為二人轉伴奏。
為保護朝陽市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防止朝陽縣民間鼓樂失傳,近年來,朝陽縣文化局不斷加大對民間鼓樂的搶救和保護力度。研究發現:朝陽縣民間鼓樂流行廣泛、內容豐富、曲目眾多、結構復雜,多用于秧歌伴奏、紅白喜事和佛事演奏。是以嗩吶笙管為主奏樂器,并配以打擊樂器進行演奏的一種民族民間器樂,吹奏時或歡快激昂令人愉悅、或低沉婉轉催人淚下,是當地百姓婚喪嫁娶和各種民俗活動不可或缺的藝術表現形式。
恢復古曲備受關注
盡管受“文革”影響,很多朝陽縣民間鼓樂的古曲譜、技藝已逐漸失傳。如朝陽市著名的王家鼓樂班,其祖上流傳的許多老的手抄工尺譜本已丟失殆盡,現僅剩下一本。隨著老藝人相繼離世,許多口傳心授傳承下來的老曲譜“人亡曲絕”,鼓樂藝人也后繼乏人。
但近幾年,朝陽縣在加大對民間鼓樂保護和傳承的同時,始終不放棄對一些瀕臨失傳的古老曲目進行搜集、挖掘、整理,恢復。很多朝陽縣民間鼓樂藝人也從未放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傳承民間鼓樂。其中,以王紹勤和王甲坤為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家鼓樂班最為閃亮。近年來,老藝人王紹勤不辭辛苦,在民間尋訪老曲目,現已恢復多首已瀕于失傳的古曲目。近日,以王紹勤和王甲坤為代表性傳承人的王家鼓樂班一行10人,代表遼西地區趕到沈陽、省非遺中心錄制曲目,現場演奏20多首朝陽縣民間鼓樂曲。其中如“大腦袋”“求雨”等曲目均屬遼西獨有。我省民樂專家均表示:第一次聽到,激動萬分。目前,朝陽縣民間鼓樂正在積極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鹾鸾/李 冰/本報記者/張輝 文/攝(原標題:遼寧朝陽縣發掘瀕失傳古樂 民間鼓樂已傳承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