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一個縣級市的花鼓戲保護經驗

2013/11/22 14:50:19 點擊數: 【字體:

    11月17日,一套收錄了湖北花鼓戲名角——胡新中、李春華、孫世安、吳培義等藝術家演唱選段的《湖北花鼓經典唱腔集錦》“卡拉ok”DVD光碟面向全國出版發行。當天,《花鼓戲唱腔精粹·楊禮福作品選》也與讀者見面。它們填補了傳統戲曲花鼓戲唱腔音樂研究史上缺少系統研究資料的空白。

  此舉對湖北花鼓戲而言尚屬首例。發起并實施這兩項工作的是建團至今60年來一直堅守在縣級市——湖北省潛江市的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沉甸甸的光盤和書籍,承載著幾代湖北花鼓戲人對傳統戲曲保護傳承的心血和希望。

  院團:出人出戲才能留住觀眾

  談起此次出版發行花鼓戲影音資料和書籍,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黨委書記吳培藝感慨頗多:“楚劇、漢劇、花鼓戲是湖北三大地方劇。其中花鼓戲最接地氣、最易傳唱。但近些年,文化形態和藝術載體在前行,傳播渠道和方式方法在更新,原本底氣十足的‘土花鼓’沒能及時借助先進傳媒工具和手段傳播。為了突破發展瓶頸,我們在經濟基礎十分有限的條件下出版了這套影音資料和書籍,希望促進該劇種音響產品的生產和推廣,在全社會普及花鼓戲聲腔,促進地方戲的傳承和發展。”

  自18世紀以來,曾“沿門乞討流浪苦,穿街過市唱花鼓”的“沿門花鼓戲”在走過了200余年的風雨后,如今已走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行列。作為本劇種的典型代表,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唱得響亮、演得輝煌。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戲劇院,擁有1位國家一級作曲和4位國家一級演員,其中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僅改革開放以來,該院便有《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話》等10多臺精品劇目先后赴省進京、被選調全國賽演,連續奪金摘銀、斬獲藝術大獎。胡新中、李春華、孫世安、吳培義等花鼓戲表演藝術家相繼榮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等各類大獎。

  金燦燦的獎杯背后,帶頭人吳培義功不可沒。他二十年如一日、將全部身心投入花鼓戲事業,以出人、出戲為根本,讓人才、劇目、劇團并行發展,不僅讓花鼓戲唱到了世界舞臺,也將“潛江市花鼓劇團”這一原來的縣級劇團打造成了如今的省級“實驗花鼓劇院”。2011年,花鼓劇院又被確定為國有公益性非遺保護傳承機構——湖北省花鼓戲藝術研究院。

  政府:思想重視才能行動落實

  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花鼓戲的發展,加強湖北省實驗花鼓戲劇院的建設,加大花鼓戲劇目生產和人才培養力度,成績顯著。

  全國人大提案委原副主任、湖北省政協原主席王生鐵是一位花鼓戲戲迷。6年前,他來潛江視察工作,在觀看了一場花鼓戲老藝人演出后,他對當時的潛江市委書記和市長說:“花鼓戲是寶貴的民族文化,你們如果把它搞丟了,我要向你們問責。”2008年,在王生鐵的倡導和推動下,湖北省政府在全國率先頒發了《關于保護和發展湖北地方戲曲的通知》,并設立了湖北地方戲保護與發展專項資金。近6年來,該專項資金先后資助了近百個地方戲項目,涉及新劇目創作、傳統戲整理改編、戲曲人才培養,以及地方戲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等。據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嚴榮利介紹,湖北省文化廳連續6年舉辦全省性的地方戲保護活動,如湖北地方戲藝術節、花鼓戲藝術節、地方戲演員比賽等。在此基礎上,還選拔、推薦、評選了一批傳統戲曲類的非遺項目進行再保護。此外,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近3年來連續開辦了6個花鼓戲班,定向為湖北省各地的花鼓戲劇團培養人才。

  “只要你喜歡花鼓戲,不限區域、不限性別,年齡在70歲以下的戲迷均可報名參賽。”這是今年7月潛江市首屆“戲迷潛江”花鼓戲業余聲腔電視大賽的宣傳語。在潛江,絕大多數的文化活動都和花鼓戲有關,唱花鼓戲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和當地最時髦的文化生活。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永澤從“戲道”“戲制”“戲魂”“戲才”“戲窩”“戲迷”6個方面總結花鼓戲發展的潛江經驗:“各級領導的重視是潛江花鼓戲發展的前提條件,在這樣一個‘戲窩子’里,‘唱響潛江’‘舞動潛江’‘戲迷潛江’等與戲有關的文化活動數不勝數。更為重要的是,一代代花鼓戲人親近民眾、扎根本土,這就是花鼓戲在潛江常演不衰的法寶。”

  戲迷:看戲、愛戲、視戲如命

  這些年來在很多地方,戲曲每每受各種沖擊而日益萎縮,最明顯、最嚴重的表現就是觀眾日益稀少。但在潛江記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景象:這里的老百姓看戲、愛戲、視戲如命,隨處都能看到花鼓戲演出。年節農閑、宗祠結社、開業慶典要請上幾臺花鼓戲,平時宴客酬賓的樂隊也少不了來上幾段。

  在潛江,愛看戲的絕不僅僅是中老年人,許多青少年花鼓戲迷自發組織了“花鼓戲后援團”“戲迷幫”,他們定期舉辦戲迷沙龍,還在各大網絡論壇里熱烈討論花鼓戲藝術、發布花鼓戲演出信息等。

  人們對花鼓戲的這份熱愛,既來源于“戲窩子”的歷史傳承,也和當地花鼓戲人多年來不遺余力地培養觀眾密不可分。

  沒有他們的堅守,就沒有花鼓戲的今天,一大批花鼓戲老藝術家幾十年來從未離開過舞臺。11月16日、17日晚,由胡新中、李春華、孫世安、吳培義、楊禮福等花鼓戲名家聯袂演出的名家名段演唱會在潛江劇院連演2場,F場觀眾爆滿,不僅有來自潛江本地的市民,也有來自天門、仙桃、監利、洪湖、荊門等江漢平原城鄉的觀眾,還有武漢、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專家和戲迷。演至精彩處,觀眾一句一鼓掌、臺上臺下齊開唱,大家對花鼓戲名家的青睞,堪比“粉絲”對影視名星的追捧……10歲的蔡米佳是湖北省藝術職業學院花鼓戲班的一名學員,為了觀看這場演出,她和全班27名同學一起從武漢來到潛江,高水平的表演更加堅定了她學好花鼓戲、唱好花鼓戲的信念。“在學校每天都要練功6小時,有時候累得站都站不住,但不管多累我都不會再抱怨和偷懶,因為將來我也要像臺上的爺爺奶奶那樣唱戲給大家聽。”蔡米佳說。

  一批批花鼓戲新生力量正在成長,定向培養演員等新機制保證了藝術人才的不斷代。2006年,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與華中師范大學和湖北省藝術職業學院聯合招收培養了一批花鼓戲大學生青年演員。2010年,以這批“80后”“90后”花鼓戲新秀為主演隊伍,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戲《生命童話》被選調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榮獲文華優秀劇目獎、文華編劇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獎等多項大獎。其中年僅21歲的青年主演丁明安成為“九藝節”年齡最小的獲獎演員。

  專家:花鼓戲如何走向明天

  群眾的愛好只代表了普及,如果沒有提高,地方戲的生存狀況還是會每況愈下;ü膽蛉碎_始思考:花鼓戲如何走向明天?

  劉紅上世紀90年代曾在原潛江市花鼓劇團工作,現任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香港道樂團團長。在他看來,雖然傳統藝術面臨沖擊,但現代藝術、當代藝術也同樣面對生存問題,各藝術種類都是平等的。“傳統藝術不可妄自菲薄,認為自己處于競爭的劣勢。在當前劇團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花鼓戲要堅持自己原生態的音樂,要重‘土’,即重視本土本鄉的本真旋律,保持藝術特色。”他說。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吳粵北十分贊賞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出版發行花鼓戲影音資料和書籍,他認為,聲腔藝術和音樂藝術是戲劇的支撐,是區別于其他劇種的標志。如今想掌握這些精髓必須依靠系統的教學,而不能僅靠傳統的口傳心授;ü膽蛞恢倍既鄙俪审w系的樂譜,這套資料填補了業界的空白,將成為花鼓戲學習和傳承的教材。他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地方戲劇種的傳承資料出現,還希望國內藝術院校多開設地方戲專業。

  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著名編劇家沈虹光也是一位花鼓戲戲迷,她對花鼓戲有著這樣的期望:戲曲的繁榮依賴于民間的廣泛傳播,花鼓戲要秉承歷史傳統、研究市場發展新特點,始終關注基層和民間,唱出百姓心聲。 (原標題:一個縣級市的花鼓戲保護經驗)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11-2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