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試中心原主任楊學為認為,深入研究科舉文化的本質和規律,對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拓寬人才培養模式等都具有借鑒意義。“科舉制對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了解科舉史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愉說。
歷史上的南京是名副其實的科舉考試中心,夫子廟的江南貢院、長樂路上的秦狀元府、朝天宮南的朱狀元巷等,如同活化石般記錄了南京科舉文化的歷史,傳承著科舉文化的文脈。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教授劉海峰介紹,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間的江南貢院是明清兩代安徽、江蘇兩省鄉試考場,至清代同治年間已有考試號舍20644間,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明清兩朝114名狀元中有58名誕生于此,至今仍保留著明遠樓、貢院碑刻、飛虹橋等珍貴的文物古跡,以及許多與科舉相關的傳世經典。
中國科舉博物館是南京創新傳承科舉文化,以江南貢院為基礎打造的重點文化項目。博物館將囊括隋唐宋元明清的科舉制度檔案,建成中國最高等級、最高水平、最有影響的科舉專題博物館。目前,一期工程已在明遠樓前形成地下4層的主體結構,明年7月可望對外開放。“此舉將在全國范圍內確立科舉制和科舉學研究的標桿和示范。”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毛佩琦評價。
“我們將以中國科舉博物館為核心載體,打造中國科舉文化體驗和展示中心、科舉制度研究中心和科舉文物保護中心,塑造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亮點。”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說。鄭晉鳴 范雪強(原標題:南京創新挖掘科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