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南京東壩國家級非遺 "大馬燈":明清儒商編創

2013/11/28 12:18:51 點擊數: 【字體:

南京東壩國家級非遺

東壩大馬燈。省非遺保護中心 供圖

南京東壩國家級非遺

老街民居上的浮雕。

南京東壩國家級非遺

精美的老戲臺。張可 攝

  上期《南京魅力街鎮》訪遍了高淳東壩鎮的古跡。本期我們去看看這里鮮活的人文景觀。每到逢年過節,南京人熱衷于花燈,而東壩的居民則用類似的方法,編成一個個“大馬燈”,兩人一馬,七馬一隊,走街串巷,延續這一從明清就興起的民俗活動。在東壩,還能看到磚木結構的老戲臺,老街上幾乎每家門頭上,都能看到精美的浮雕,盡顯這座古鎮的悠久的文化氣息。 通訊員 梅正亮 揚子晚報記者 張可

  大馬燈

  明清儒商設計編創大馬燈 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

  “現在來得不巧,除了不定期的文化節活動,要到過年時候,才能看到大馬燈。”記者提出想看大馬燈,東壩居民王先生遺憾地擺擺手。但說起這項民俗,卻是如數家珍。

  明清時期商貿的往來,給東壩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每年的農歷三月、五月、七月多有各種廟會,但春節、元宵節卻少有民間娛樂活動。據傳說,一些儒商鑒于東壩多船帆、少車馬,聯想到漢代的“駱駝載樂”形式,由此萌發了編創“大馬燈”舞的想法,并付諸組織實施,通過舞蹈表達了崇尚“忠義”的傳統道德,和對“天下太平”的向往。從此,該舞在當地流行起來,并一直傳承到了今天。東壩大馬燈舞一般在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集中表演。

  王先生說,東壩大馬燈采取老、青、少三代人組合的表演形式:老者負責指揮樂隊并控制節奏,青年人擔綱竹馬表演,少兒們扮演《三國演義》故事中的人物。大馬燈造型比一般馬燈道具高大,每匹馬由兩名體壯靈活的年輕人組合表演,前一人扮馬頭,后一人扮馬身,兩人須協調配合、高度統一,方能將馬的各種神情、動作表演得逼真傳神。大馬燈的道具為竹制的“馬架”,絨布縫制的“馬皮”,并飾以馬鞍、韁繩、銅鈴等。

  據介紹,東壩大馬燈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湯裕道,以及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湯春山、湯海頭。

  古戲臺

  分上下層,有10米多高 “出將、入相”改成“入云、唱月”

  在鄉鎮,除了廟會和燈會,戲曲也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在胥河北岸,東壩鎮政府的大院內就有一座高大的古戲臺。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單檐歇山式”建筑,坐北朝南,臺面3間,分上下層,有10米多高,占地150多平方米,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戲臺原為東岳廟內的酬神戲臺,因此又稱作東岳廟戲樓。它始建于明代的公元1568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毀于大火,民國六年(1917年)由當地工匠設計重建,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三次小修。這座戲樓是全省現存的60多座老戲臺之一。

  如今再看老戲臺,不得不令人感嘆制作之精美。前臺頂部構架疊三層八角形藻井,正中繪二龍戲珠,外繪扇形花草。戲臺檐下有木雕戲文,其下斜撐,分雕成展翅鳳凰和戲絨珠獅。臺中四垂蓮柱雕成六角形花籃。戲樓外觀部位的梁枋、斜撐等木構建,均雕有歷史典故、瑞獸、吉祥紋和花草等圖案,線條流暢,神態逼真。正中上方高懸“柱岳擎天”橫額,兩旁懸掛“絕頂一呼眾山皆應響,宏圖再展大廈總還魂”的楹聯。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戲臺上寫有“出將、入相”,分別寫在演員出場和退場的門頭上,但在東壩古戲臺,變成了“入云、唱月”。據了解,“出將、入相”并不是所有戲臺的標準,有的地方也會改成“春華、秋實”。

  老街

  街口石階寓意“步步登高” 每家窗臺上刻蘭花浮雕

  大凡古鎮都保留了老街,東壩也不例外。老街就在戲臺的對岸,街口有一段石階。當地人會向您解釋,這一設計取“步步登高”之意,所以老街又叫“上上街”。據說明清時這里很熱鬧,鱗次櫛比有上百家商號。但如今,老街有些破敗,除了幾戶居民,商鋪緊閉著門板。記者在現場看到,重修老街的工程已經啟動。探訪當天,工程人員正在老街街口重修“財神廟”、亭、廊等建筑。“都是在原址上復建。”

  漫步老街可以看看古代民居墻體上的浮雕。蘭花是最常用的造型,幾乎每一戶人家的窗臺上都有,枝莖株株分明,花卉瓣瓣清晰。而在房門上安裝了一片可以擋雨的薄石板,這也是老街民居的最大特點。

  在一間商鋪,記者還發現了古代居民留下的痕跡,在墻根處陰刻著“謝詳×墻界”,字為宋體,因為一條大裂痕,中間字跡難以辨認,但刻工高超。據介紹,墻界石刻一般為古代商家常用,相當于界碑,為商戶宣示自己對房屋,特別是墻的所有權。這塊墻界石說明,墻是這位謝老板所建,也是歸謝老板所有的。(原標題:南京東壩國家級非遺 "大馬燈":明清儒商編創)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揚子晚報(2013-11-28)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