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樂平接渡鎮南窯考古發現唐代最長龍窯遺跡,是景德鎮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窯業遺存,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一步,具有正史補史的作用,為探討景德鎮早期的陶瓷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窯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今天,在江西樂平市召開的景德鎮唐代南窯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文江如是告訴記者。
此次考古研究表明,南窯始燒于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景德鎮最早的窯業遺存是十世紀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
據參與考古的專家介紹,在南窯窯山北部散布大量窯具和瓷器殘片,東西最寬200米、南北最長153米,地表可見13條明顯隆起的脊狀堆積,勘探得知在兩條隆起的脊狀堆積之間的低洼處分布一龍窯遺跡,總計有12條,由中心最高點向東、北、西呈扇形分布。
在南窯村窯山東南部全面揭露一條長達78.8米龍窯遺跡,該龍窯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龍窯遺跡的發現填補了景德鎮瓷器燒造窯爐形制最早形態的空白。(原標題:景德鎮南窯發現唐代最長龍窯遺跡 長達78.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