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著名劇作家郭啟宏先生在泉州觀賞傀儡戲演出后,心情十分激動,回到北京,便在一家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絕藝啟示錄》的隨筆,盛贊泉州傀儡戲的表演技藝是“中國一絕”。郭啟宏先生在隨筆中寫道:“想想技藝在提線木偶表演中的重要性,便可推知技藝同樣是中國戲曲藝術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因其“唱念做打”各種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化,觀眾的藝術欣賞、審美情趣顯然可以有所偏好,即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而在傀儡戲演出中,觀眾的欣賞熱點,卻幾乎無一例外地聚焦在一種稱為“操弄”的表演技藝上。個中緣由,不言自明:傀儡畢竟是一種沒有生命的偶人,唯有通過“操弄”的技藝手段使其“活”起來,這才具有某種假定性的生命形態。那么,這種通過間接操弄提線(懸絲)而使傀儡栩栩如生的神奇技藝,到底從何而來呢?泉州傀儡戲作為一個源遠流長的古老劇種,它的表演奧秘是它獨家擁有一套稱作“基本線規”的傳統操弄規程。泉州傀儡戲“基本線規”,歷代以來一直都是傀儡戲“科班”進行口傳身授的無形教材,自古秘而不宣,故一向鮮為人知,更無人做過任何文字記錄。上世紀60年代初期,在文化主管部門倡導搶救傳統藝術遺產的大背景下,才由張秀寅、王金坡兩位名老演師分別口述、示范,編導呂文俊先生記錄成稿。可幸這部記述資料,在十年動亂中逃過一劫,歷經長達40年的塵封和沉寂,在新世紀到來之前,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和泉州市木偶劇團聯手組織力量,對其進行校訂、整理,并配置插圖,編入《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14卷)正式出版。《基本線規》成書刊行,意味這一傳統表演技藝已完成了從“口傳”到“文傳”的可喜跨越。在泉州傀儡戲的傳承史上,這無異于矗立起一座具有標志性的里程碑。
二
泉州傀儡戲《基本線規》,在總結歷代演師技藝積累和傳承經驗基礎上,從傀儡形象結構、線位布局、提線(懸絲)配置到鉤牌與理線規程的簡明記述入手,著重對傀儡戲表演中的“鞠躬線”“入座線”“起立線”“官行線”“旦行線”“假行線”“倒行線”“三連線”“四連線”“步走線”“顛跋線”等20多個科目的表演動作流程逐一進行程式規范,同時對完成傀儡連續動作所必須運用的各種理線技巧也有比較精細、清晰的記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傀儡戲舞臺上所有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幾乎無一不是來自《基本線規》的技藝演繹。
在整部《基本線規》中,表現傀儡各種行走步態或與其相關的操弄規程,竟有10余個科目之多。能夠靈活而多樣地操弄傀儡足部抬舉,使其惟妙惟肖地像由人表演的戲曲一樣開步行走,可以說是泉州傀儡戲對中國傀儡藝術最為卓越的技藝貢獻。因為直到目前為止,國內絕大多數同類傀儡戲種,表現傀儡行走的技藝狀態基本上是雙腳不動,只用身體的動作表示出走路的樣子。而泉州傀儡戲《基本線規》在表現傀儡各種行走步態上,無論表演程式之豐富、操弄技巧之靈活或者動作形態之生動,都是絕無僅有的。泉州傀儡可以做到按照行當類別,通過不同理線技巧和操弄規程,以各種不同步態,表現“人物”的不同年齡、身份、地位以至不同性格、境遇、情緒和心態。
在《基本線規》演繹中更以眾多提線(懸絲)的巧妙搭配和各種理線技巧的綜合運用作為技藝基礎而詳加記述。數百年來,泉州傀儡戲歷經不斷藝術積累,很早以前就把“勾線”“壓線”“彙線”“過線”“夾線”“松線”“提線”“挑線”等10多種難度極高的理線技巧融匯于“基本線規”之中,使其彼此調適、互為貫通。由于每種單一理線技巧都只表現傀儡動作的單一形態,故“基本線規”的操弄規程,也就必然要求綜合運用多種理線技巧,以使傀儡行動過程的每一細節,都能得到充分表達。
如果說整部《基本線規》在技藝演繹上還有更突出的表現特點,那就是對鉤牌姿勢的特別強調。作為傀儡“神經中樞”的系線工具——鉤牌,它的操持方式和掌控姿勢,都直接地影響傀儡頭姿(視線)的表達。而準確駕馭傀儡頭姿(視線)的關鍵就在于鉤牌姿勢。為了達到“形神兼備”的技藝效果,《基本線規》在每個科目的操弄規程中都不厭其煩地對鉤牌姿勢詳加記述。例如,“旦行線”中蓮步的開步動作操弄,明確要求在挑起傀儡右腳線時,必須同時把“鉤牌稍向右側傾斜,使傀儡頭部微向左轉”;而在提起傀儡左腳線時,則同時要求必須把“鉤牌稍向左側傾斜,使傀儡頭部微向右轉”。泉州傀儡戲《基本線規》演繹過程對鉤牌姿勢的充分重視,反映了這一古老劇種在表演技藝上的高度成熟。
三
仔細閱讀《基本線規》在表現傀儡各種步態上的詳盡記述,便知道這一精妙絕倫的表演手段背后,蘊藏著何等出類拔萃的傳統技藝精華,需要何等宏富深厚的傳統技藝積淀。因為,這畢竟是一種可以讓人感到驚詫而又匪夷所思的絕藝。正如《基本線規》一書在《編校后記》中所云:對于一種表演難度很高的傳統技藝而言,文字記錄畢竟只能粗略傳達程式動作的連續流程,顯然無法表現泉州傀儡那種充滿神奇韻致的表演形態。面對這部閃爍靈慧之光的記述資料,諸如鉤牌執掌、提線梳理等直接影響傀儡眼神、手勢、身姿、步態韻律表現的無數細節,有時實在難以訴諸筆端。初學傀儡表演的人,除了借助這部記述資料(教材)引導外,更應通過具有實踐經驗的演師悉心示范、指導,再經多年刻苦練習,才能逐步掌握要領,學有所成。如果沒有演師實踐經驗的“口傳”指導并以“身授”方式示范,初學者只憑簡略文字提示,最終在技藝上還是不得要領。時至今日,初學者唯有通過“文傳”和“口傳”的兩相契合,再經多年的自我反復實踐,才能學有所成;像泉州傀儡戲這種高難表演技藝,也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傳承和播揚,并可望在更廣闊的交流平臺上,繼續推動傀儡藝術的發展和進步。黃文君(原標題:從口傳到文傳——泉州傀儡戲《基本線規》成書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