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回鎮藏著大秘密
在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一處俗稱“老官山”的地方,因修建地鐵3號線,4座漢墓被考古隊員發現。12月16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考古發掘成果:出土的織機模型根據一起被發現的15個木俑的比例進行推測,真實的織機有兩三米高,與唐代出現的花樓機不相上下。成都博物院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肖璘透露,修復后的蜀錦織機模型和粉彩木俑將有望在成都博物院新館中展出。
□本報記者 陳四四
發現:蜀錦織機個頭大
發掘領隊謝濤還記得,當揭開最大的2號墓上的泥土時,一座豎穴土坑木槨墓出現在考古隊員眼前。與其他墓葬不同,土壙內的髹漆木槨的槨板上鋪著一張大大的棕墊,“這還是第一次在四川發現”。
這是一座帶底箱的墓葬,在全國非常少見,考古人員在其中發現了4部織機模型。經專家辨認,確定為蜀錦提花織機模型。根據隨之出土的15個木俑的比例進行推測,真實的織機有兩三米高,與唐代出現的花樓機不相上下,為研究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此前,在四川只出土過兩個斜口織機的實物,這么復雜的織機模型還是首次發現。
15個木俑也與眾不同,胸前均有銘文,專家推測應是各個工人的分工。其中,一個木俑的服飾最特殊,推測應該是管理者。棺內,考古隊員發現一具人骨,鑒定為50歲左右的女性,一枚刻有“萬氏奴”的印章標志著她的身份。
在1號墓中,考古隊員發現漆器殘片上有“景氏”銘文。謝濤說,文獻記載,景氏曾是楚國的望族之一,西漢初年遷至關中一帶,后有一支入遷蜀地。“墓主或許與此有關”。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江章華告訴記者,槨板上鋪棕墊、隨葬大量漆器、木器,這些都是楚文化色彩。那么,這4座墓葬是景氏的家族墓嗎?“目前還不能確定”。根據物探,此地可能還有墓葬群。
而木牘、竹簡和漆木器能完好保存,與4座墓葬的地理環境和木槨結構有關。墓葬所在的丘陵地帶為黃黏土,不太容易滲水。墓葬與地下的巖石層接近,滲水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土坑內的木槨,全部是榫卯結構鑲嵌而成,外面包裹著青膏泥,槨板是50厘米厚的楠木。這些都很好地使內部隨葬品處于飽水狀況,與空氣隔絕,一般不會發生變化。
取簡牘:小竹片“打包”出籠
發現狀態:打開3號墓時,竹簡全部浸泡在淤泥中,處于一種完全飽水的狀態。經過了2000多年的歲月,看起來表面完好,其實內里已經呈海綿狀。
難題:如何提取,才不“灰飛煙滅”?
解題:隔空操作,提線遙控。
整體提取——文保人員對竹簡現場進行了保濕處理,通過整體提取的方式將其從墓葬中取出。如此,不會破壞竹簡,也不會打亂編排順序。淤泥中的竹簡很脆弱,不能用手直接接觸。文保人員先用一些小塑料板,一點點插入竹簡的底部,再用一塊大木板插到塑料板下,幾個人一起托起木板,將竹簡完全從墓葬中取出、包裹好送入實驗室。
清淤浸泡——由于不能用手,接下來的操作全用棉線捆綁進行。工作人員將竹簡小心地一支支取出,每支編號,每10支放在一個盒子里,用蒸餾水浸泡。竹簡糟朽嚴重,鈣化厲害,再用草酸清洗污染物。然后進行脫色處理,黑色的竹簡就變成黃色的了。最后,再將一支竹簡放在一個試管里,將試管插入木箱,進行脫水處理。
取織機:大機器裹土而出
發現狀態:4臺織機形態完整,滾軸上留有殘絲,上方壓著槨板蓋著棕墊。
難題:造型較竹簡更立體、結構更復雜、體積更大,如何完整取出?
解題:泡沫幫忙,薄膜保濕。
泡沫填充——文保人員先用泡沫將其填充加固,再用尼龍繩捆綁,混合著淤泥整體取出。
卷軸截取——槨板上那張大大的棕墊,是用許多小棕片縫制而成,文保人員采用卷軸法截取,再進行保水處理后覆蓋上薄膜。(原標題:成都發現4座漢墓 出土蜀錦織機與15個木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