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燈戲,又被稱為“傳統戲曲的活化石”,獨具地方特色,是一種綜合性、娛樂性、參與性極強的藝術形式,南充正是它的發祥地。
“川北燈戲也叫‘農民戲’,又稱‘鼓樂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帶歷史悠久的民間歌舞小戲。”南充川劇團、川北燈戲劇團團長胡瑜斌說,植根于山鄉的文化土壤,川北燈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說它是農民戲一點不差,它的道具在普通農戶家里都有。”胡瑜斌介紹,現存的300多個劇目大多取自農民的日常生活,一根扁擔、一個板凳都能入戲。燈戲的演出不擇地方,無論是農家屋檐下、院壩里,演員登場亦不需要復雜的服裝道具和舞臺設置,煤油燈、汽燈、馬燈在柱子或樹上一掛,稱之為“胖筒筒”的胡琴及鼓鑼一響,便扯開了場子。那熟悉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往往一出戲總是伴隨著笑聲、掌聲進行完的。
2005年9月川北燈戲首次走出國門,到新加坡進行為期一周的商業性演出。同年l2月31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登報公示,古老的川劇與川北燈戲名列其中。
近幾年,南充市東風劇場每周都“雷打不動”地上演川劇和川北燈戲,觀眾滿座。川北燈戲還走出劇場,走進茶樓和文化娛樂場所。此外,川北燈戲還跨出國門,在新加坡、泰國、韓國、美國等國家演出。
2010年,南充成功舉辦第一屆川北燈戲節,此后,南充市委、市政府決定每三年舉辦一屆,如今,川北燈戲成為南充的又一文化名片。(原標題:川北燈戲:發祥于四川南充 被稱傳統戲曲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