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其中一號摩崖造像位于二級臺地山腳密林處,當地人謂之“查摩”(地名,藏語音譯)的地方,鑿刻于一座不規則四棱錐形的自然巖石之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02°58′27″,北緯31°30′15″,海拔2287米。巖石突出地面約3.5米,巖石中間有縱向的自然裂縫。鑿刻者因石制宜,在正面、右側面、背面共刻有造型不同、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9龕佛像。二號摩崖造像鑿刻于雜谷腦河東岸的天然崖壁上,距地面高約4-5米,崖下即為連接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茶馬古道之西山大道。
二號摩崖造像因佇立在崖壁之上,且其下方灌木叢生,暫時無法近距離調查。通過在對岸的遠距離觀察,該處摩崖造像只有1龕造像。方形龕,龕內橫向并排刻有三尊佛像,應為“三世佛”,且造像東側10余米的巖壁上有“石鼓”(當地人的稱謂)圖案。兩處摩崖造像相距約1.5千米,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據悉,古爾溝摩崖造像,是雜谷腦河流域首次發現的漢式造像,也是岷江上游為數不多的幾處造像之一。它為研究漢傳佛教在雜谷腦河流域的傳播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基礎資料,對于了解岷江上游地區唐宋時期佛教傳播、佛教造像藝術、西南絲路上的宗教文化交流均具有重要的價值。(原標題:四川發現兩處摩崖造像 系漢傳佛教研究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