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俞家拳相傳為抗倭名將俞大猷所傳 現(xiàn)后繼無人

2014/4/9 10:07:56 點擊數(shù): 【字體:

俞家拳相傳為抗倭名將俞大猷所傳 現(xiàn)后繼無人

姜培慶在表演拳術,一套拳打下來,他居然神閑氣定。

俞家拳相傳為抗倭名將俞大猷所傳 現(xiàn)后繼無人

姜培慶(中)和他的弟子們的老照片。

  俞家拳獅燈是浦城縣永興鎮(zhèn)巖嶺村所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巖嶺村姜姓村民間世代流傳,已有300多年。俞家拳獅燈具有一般獅燈特征,不同之處是其以俞家拳武術表演為主,這也就是俞家拳獅燈不是“舞”而是“打”的緣故。只不過,如今俞家拳后繼無人,俞家拳獅燈也走到了消亡的邊緣!

  手按掌、扛掌、擋掌,腳踩三角步、虛步、撲步、蝶步,腿彈、蹬、踹、掃……身法靈活、步伐穩(wěn)健,如同行云流水般,誰能料到打拳的竟是一位頭發(fā)花白的85歲老人,更讓人驚訝的是,一套拳路打下來,他居然神閑氣定,足見老人的武術功底不一般。

  這位老人叫姜培慶,是浦城縣永興鎮(zhèn)巖嶺村的武師,他打的是一種古樸的南拳——俞家拳。

  抗倭名將俞大猷傳下古拳

  俞家拳,是巖嶺村世代相傳的一種古樸的南拳,是俞家拳獅燈舞的重要部分。俞家拳相傳系明抗倭名將俞大猷所傳。巖嶺村整個村子住的都是姜姓人家,祖上原本世居山東,輾轉流徙,大約于明代來浦城定居,至于俞家拳何時傳至姜家,巖嶺村沒人能說出個道道,也無從查考。

  俞家拳是一個多項內容的拳種,除了拳術、對練、散手之外,還有長棍、單刀、雙刀、單劍、雙锏、鐺、鈀、盾、鉤鐮槍、筆架叉(鐵尺)等。俞家拳的風格和特點體現(xiàn)在一個“快”字。在擊技上強調一快、二力、三功夫,以短近打為主。腳步多用三角步,步伐偏小,重心偏離,移動靈活多變,常帶有蓋跳步動作。手頭動作都用拳、掌、爪,多以連環(huán)動作出現(xiàn)。

  姜培慶老人說,俞家拳有一套特殊的練功法,大部分是練靈敏度和速度,只有少部分是練習力量及步型步法的。比如說,幾張吃飯的八仙桌拼起來從桌面上溜過,這叫桌上溜鰻,還有跳桌角、桌上跳圈、桌上嵌刀溜鰻、騎桌、翻桌、童子拜觀音、疊井樹立、跳龍鳳門、疊羅漢、過鐵橋、氣功、散手等。

  《浦城縣志》曾記載:巖嶺村為“俞家

  拳”之鄉(xiāng)。自清咸豐以來,巖嶺村高手輩出,姜培慶父親姜道恭年輕時,獨自踞坐在凳上,三五人莫能近前。據(jù)說,從前在浦城的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巖嶺的人都是有功夫的,所以新中國成立前,土匪兵痞們都怕巖嶺的村民,不敢“惹”。

  姜培慶是巖嶺村俞家拳的第十七代傳人,他說,俞家拳曾一度出現(xiàn)斷層,在戰(zhàn)亂年代,家家戶戶都窮得揭不開鍋,生活都過不下去了,村民們哪還有心思練拳呢?后來,村里有3位身懷技藝的80多歲的老人也就是姜培慶的師傅,因擔心祖?zhèn)鞯挠峒胰,便組織村里的年輕人開始練習。“我是19歲時才開始學習俞家拳的,當時村里一共有26個年輕人一起練習,因為白天要干活,我們就拼了點錢買了煤油,每天晚上吃完飯后,就點著煤油燈,在村里學校的操場上練習武術。”姜培慶說。

  俞家拳獅燈曾頗受歡迎

  “經過一年多的練習,堅持下來的村民大都會兩至三種的俞家拳兵器了,我們便開始組了一支獅燈隊伍。”姜培慶回憶說,第二年的正月十二,他作為獅燈隊隊長帶著一起習武的年輕人開始出門打獅燈,打獅燈的收入留著給村里修路鋪橋所用。

  據(jù)姜培慶老人介紹,俞家拳獅燈是以俞家拳武術表演為主的獅燈,表演隊伍有20人,由“笑和尚”“孫猴子”“獅子”、鑼鼓隊和俞家拳武術表演隊組成。整個表演大概有3個半小時,其中俞家拳武術表演是重頭戲,隊員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角色,先打五路拳術(大手拳、小四門、國字手、小練步、錘子手),然后再五路棍術(上攔、中攔、下攔、小分金、大鋒頭),最后再表演單刀、雙刀等十多種兵器。

  在那個文化資源匱乏的年代,俞家拳獅燈表演極具吸引力,非常受浦城當?shù)厝罕姷臍g迎。“每年正月,我?guī)е迕駛儚恼鲁跛木烷_始出門表演,到過完元宵節(jié)才回來,有些公社的大隊還在春節(jié)前就來邀請了。”姜培慶說,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每年正月,他曾帶著隊伍巡回演出,觀看者不計其數(shù)。

  “我從小就喜歡武術,所以不管干農活有多累,我都堅持。”姜培慶是同輩習武者中的佼佼者,別人只能表演兩三種兵器,而他卻可

  以把全套兵器都表演下來,60公斤重的石鎖,他可以雙手各舞一只。正因如此,他曾多次在武術比賽中獲獎。1986年,姜培慶參加了漳州舉辦的全省武術比賽,表演非常精彩,還上了《福建日報》。浙江慶元和福建莆田不斷有武術愛好者請他前去授課。“他們用車子接送我,一個班至少也有二三十位學員。”老人的回憶里滿是自豪。

  期盼能將俞家拳傳承下去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昔日盛極一時的俞家拳獅燈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姜培慶家閣樓的一個角落里,曾在獅燈隊員手中舞動的兵器落寞地堆在地上,早已銹跡斑斑,“已經20來年沒有表演了,但我沒舍得扔,一直藏著。”看著當年自己一筆一畫描圖叫鐵匠鋪打的兵器,姜培慶老人無限惆悵地說,“我這一輩的老的老、走的走了,年輕人又不學,現(xiàn)在的巖嶺村再也湊不齊人來表演了。”

  “祖?zhèn)鞴Ψ虿煌鈧,不傳女來只傳?rdquo;——這是俞家拳的祖訓,但是姜培慶卻打破陳規(guī),不論男女,他都教授,曾經俞家拳在他手里得到了發(fā)揚,他的弟子大約有200多人。然而,遺憾的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越來越多的巖嶺村人開始走出村子,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發(fā)展經濟改善生活,前來習武的越來越少,習武的氛圍也越來越淡,他的弟子們武藝都基本荒廢了,沒人再練習俞家拳,打俞家拳獅燈就更無可能了。“我打電話給在外打工的兒子叫他回來,想把全套的俞家拳教給他,但是他不回來,說學了沒啥用。”對此,姜培慶老人很無奈。

  今年67歲的巖嶺村村民姜賢坤是姜培慶的弟子,姜賢坤的武功基礎是比較扎實的,他還能打幾路拳術和舞雙刀,但他坦言,因為多年沒練習,有些武功套路都忘記了。

  如今的姜培慶老人已經85歲高齡了,雖然歲月已在他的身上烙下印跡,但習武之人的精氣神卻依然明顯,依然腰板直挺、

  身手敏捷。“我現(xiàn)在腿腳還很靈便,我很想開個武館免費教拳,把俞家拳獅燈傳下去,但是沒有場地、沒有資金,而且也不知有沒有年輕人會有興趣來學。”無限期待的他十分憂心。

  “任何一種民間文化或傳統(tǒng)技藝只有走向市場,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浦城縣有關部門人士認為,要把俞家拳獅燈傳承保護下來,一定得通過市場化運作,但這個過程十分艱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福建日報(2014-04-0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