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薩6月9日電 (白瑪卓瑪 白少波)記者9日從西藏大學獲悉,具有千年歷史的古籍“菩日文獻”已生成電子版,并將首度向全球公開,以促進中國國內與國際藏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西藏大學藏學典藏室研究員西熱桑布介紹,“菩日文獻”是繼《敦煌遺書》之后,中國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藏量最多的出土藏文古籍文獻,共有150多種,近12000頁。其形成年代均在公元13世紀之前,最早可追溯至10世紀,其中部分文獻形成于吐蕃時期。
據介紹,“菩日文獻”涉及內容廣泛,大致分為宗教和世俗文獻兩部分,宗教文獻包括密宗儀軌和佛教典籍,佛教典籍中有些是初譯本,還首次發現了10世紀左右在西藏流行的民間宗教的典籍和儀軌;世俗文獻包括詩詞、贊文、人物傳記、書札等,為研究西藏宗教和文化的起源變化與發展歷史提供了原始的實物佐證。
“文獻既是一種文物,也是珍貴的學術資料,是可以自己‘開口’的歷史證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西熱桑布如是說。
西熱桑布介紹,在學術研究價值上,“菩日文獻”可與《敦煌遺書》媲美,尤其是語言文字、古籍版本鑒定、宗教文化等方面均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可為相關研究者提供珍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西熱桑布說,在過去8年時間里,西藏大學圖書館對該文獻開展了大量搶救整理工作。經過西藏大學藏學典藏室眾工作人員多年的努力,“菩日文獻”已初步完成了寫本的編目、整理和電子錄入存檔等工作,其影印本公開出版工作也正在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