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家新寨建設中,涼山各地注重彰顯彝族文化特色,保護和挖掘當地特色文化產業——
一幅彝族浮雕繪畫,占去了新房大半面墻,雖然還沒有添加色彩,但整個浮雕十分傳神:居中的一名畢摩身披察爾瓦,手持法器;左側一名女性低頭認真地制作著彝族漆器;右側另一名女性則歡快地跳起了達體舞。6月12日,記者一走進喜德縣拉克鄉新村村,就被房屋上的大型浮雕吸引住了。
“這幅彝族浮雕繪畫是根據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創作的”,喜德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馬海支支說,《勒俄特依》講述了彝族先民對大自然及其變化規律的探索和認識。
浮雕上墻,涼山彝家新寨建設眼下正盛行這一裝飾手法。“建設彝家新寨,涼山各地在文化設計上都下了功夫”,涼山州文化影視新聞出版局機關黨委書記安圖說。
記者 詹萍 吳夢琳 何勤華 張紅霞 文/圖
A
黑紅黃三色和牛角裝飾新房
喜德縣冕山鎮民主村藍頂黃墻的一棟棟獨立小別墅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間。走到近處,只見家家戶戶圍墻上都有黑、紅、黃三色為主的裝飾圖案,窗檐上有類似“牛角”的雕飾。
“這些都是根據彝族的傳統文化習俗設計的,黑、黃、紅三種顏色是彝族人傳統的主色調。一般說來,黑色代表莊重、尊貴;黃色代表美麗;紅色則象征熱情、勇敢、向上。”一名曾參與房屋設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房屋頂或窗檐上翹起的“牛角”,源于彝族對牛的崇拜。“你看這個,彝族特色就很明顯。”在一戶農家房屋前,村支書陳德俊指著墻上的浮雕告訴記者,浮雕的圖案主要包括彝家用的桌子、酒杯、碗等餐具,顏色是傳統的黑、紅、黃三色,層次感分明,條紋清晰。
民主村建彝家新寨時,拉克鄉干部專門從西昌請來專業設計公司進行全村整體風貌打造。征求村民意見后,設計公司人員決定外墻采用浮雕裝飾,與繪畫相比,浮雕更具有立體感,同時保存的時間更長,大致可保存15年之久。
在馬海支支看來,浮雕裝飾更能突出喜德的特色,“喜德是彝族漆器之鄉,運用浮雕更能展現出喜德彝族漆器之美。”“其實,房屋外墻裝飾圖案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采用與彝族服飾、漆器、刺繡一致的傳統花紋,主要包括雞冠紋、指甲紋、羊角紋、火鐮紋等,以及一些取自自然界的植物花紋。”喜德縣語委主任吉伍依作介紹,這些圖案都來自彝族傳統的生產生活,逐漸演變為美觀的工藝圖式,另一種則是直接明了地取自彝族生活中的人物、物件以及歷史故事傳說等。
除了家家戶戶的房屋,不少彝家新寨的圍墻等公共資源,也被充分利用,打造成了文化藝術墻。“根據各村的情況,我們會進行不同的設計。”甘洛縣文化館館長吉孜哈土告訴記者,文化藝術墻主要是通過運用各種繪畫、語錄、詩歌、諺語等,圖文并茂地介紹彝族火把節、彝族年起源、彝族傳說等。
不過,“現在一些彝家新寨的文化裝飾設計,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加工,隨意性有點大。”吉伍依作說,如果相關部門能進行規范就更好了。
B
銀飾房和鍋樁保留傳統習俗
越西縣樂青地鄉瓦曲村村民忙著新房裝修,村內的基礎設施也在加緊完善。這個以黃色為房屋主色調的小村落,外觀上看起來與其他的彝家新寨很相似,但走進屋內,會發現它有些與眾不同——家家戶戶多了一間小小的“銀飾房”。
除了房屋圍墻等外觀設計,涼山在彝家新寨新房內部的構造上,包括改池子、留鍋樁等在內的一些細節,都會充分考量彝族人的生活習俗和當地的一些傳統習慣。“30多年前,一個彝族工匠把彝族銀飾加工的手藝帶進村里,一傳十,十傳百,如今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搞銀飾加工,已經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樂青地鄉黨委書記吉瓦什坡說,為了更好地打造銀飾加工產業,2013年在瓦曲村開展彝家新寨建設時,專門規劃了設置在村活動室里的一百多平方米的銀飾展示廳和銀飾加工廳,同時也為每家每戶規劃了一間專門的銀飾加工作坊,讓大家住進新居后,能夠方便地進行銀飾加工。
這樣的設計,在冕寧縣漫水灣鎮西河村更加典型。西河村邀請清華大學的專家對全村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新建的民居劃分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接待型、餐飲娛樂型、經濟實惠型,由村民結合自己實際和未來發展需求選擇合適的戶型。“雖然州上沒有明確規定新寨該如何設計,但各地在建設中,都注重通過多種方式彰顯當地濃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同時保護和挖掘當地一些文化產業,沒有讓這些傳統的東西隨著新房的建設而消失。”涼山州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
延伸閱讀
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開始申報
本報訊(記者 吳夢琳)近日,記者從涼山州文化影視新聞出版局獲悉,該州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組織申報工作已啟動,實驗區的建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單個的項目保護提升到對其依存的自然、人文等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保護。
根據要求,要申請申報涼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需符合以下幾個條件:自然生態環境基本良好、傳統文化保存得相對完整,在生產、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價值觀、民間信仰和諸多具體的文化表現形式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人群聚居空間(該空間可以是街道、社區或鄉鎮、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分布較為集中,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區域特色、民族特色;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傳承人保護機制;當地群眾具有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當地政府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建立了有效的領導協調機制,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配備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工作人員。
據了解,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維護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具有重要作用。涼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以文化擁有者即村民的自覺保護為中心,在政府領導和專家指導下,構建科學有效的涼山文化遺產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