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科舉地名”成為南京科舉文化的最好注解。資料圖片
歷史上的南京是人才聚集地和科舉考試中心,一個個老地名,如同活化石般記錄了南京的科舉文化歷史。這些“科舉地名”包括16處“文科舉”,“武科舉”卻只有4處。
文科舉地名:夫子廟、文德橋、四牌樓、三牌樓、成賢街、平江府路、貢院街、龍門街、狀元境(巷)、上江考棚(巷)、下江考棚(巷)、秦狀元里、朱狀元巷、焦?fàn)钤铩⑸蚺e人巷、學(xué)堂巷。
武科舉地名:演武廳、科巷、三元巷、武學(xué)堂。
考生的住處被稱為“考棚”
四條“狀元巷”一條“舉人巷”
南京的地名中,就有好幾個與科舉及第有關(guān),其中四個“狀元”。
南京長樂路上有個秦狀元府,這位秦狀元名叫秦大士,他的出生地在中華路西的“秦狀元里”。據(jù)了解,秦大士自幼聰明好學(xué),10歲便能寫詩作文,23歲時在江南貢院考中舉人。38歲進京趕考大魁天下,成為清朝的第43位狀元。他誕生的小巷就由地方官命名為秦狀元巷。秦狀元巷已在上世紀(jì)九十年代被拆遷,地名則以“秦狀元里”將這段歷史延續(xù)了下來。位于朝天宮南的朱狀元巷,則是因為明代萬歷狀元朱之蕃侍郎故居在此。在珠江路和同仁街之間,原先還有條焦?fàn)钤铮瑩?jù)說同樣在明萬歷年間,狀元焦竑居在這里。
夫子廟東起貢院西街,西至教敷營,有條只有100多米的小巷,叫“狀元境”。不少人認為這是秦檜府第所在地,傳說秦檜父子都曾考中過狀元,但秦檜人品太差,人們恥于提及其姓氏,習(xí)慣直稱“狀元境”;也有地名史專家認為,這里與秦檜無關(guān),只是因為明清前往江南貢院趕考的考生都在此買書,為了討個好彩頭,才起了這個名字。
以舉人為名的地名在南京僅有一條,即新街口的沈舉人巷。明代舉人沈九思居家講學(xué),桃李滿園,學(xué)生尊敬他,將這里稱為沈舉人巷。
中華門內(nèi)的上江考棚、下江考棚,在明清時期分別是安徽和江蘇的學(xué)子預(yù)試考場,前者舊稱上江,后者舊稱下江。而平江府路的得名則是因為明代平江府即蘇州的考棚在這里。
更高級別的則是貢院街,這里是明清時期應(yīng)天院試的地方;而貢院大門所在則被稱為“龍門街”。
此外,還有夫子廟、文德橋、四牌樓、三牌樓、成賢街、學(xué)堂巷等,也都與科舉制度有關(guān)聯(lián)。同為“牌樓”,三牌樓與四牌樓的涵義卻不同,四牌樓是指明代國子監(jiān)南門外的第四重牌樓。三牌樓,則源于一個傳說:有戶人家以賣豆腐為生,三兄弟苦讀中了狀元、榜眼、探花,為了紀(jì)念自己的母親,每人為她建造了一座牌樓。
連中“三元”的是位武狀元
與“文科舉”相比,“武科舉”則顯得有些落寞。在南京地名中,武科舉的地名只有4處,與“文科舉”地名相比,名氣也差了很多。
地名專家介紹,和平公園東,有個地方叫演武廳。這里明代是武科舉考試場所,清代建有廳堂為考官評判之處,現(xiàn)在這里還有個演武新村;白下區(qū)則有個武學(xué)堂,據(jù)《江寧府志》記載:武學(xué)射圃在上元縣治西北,明洪武年間設(shè)立,專教兵家子弟及武臣子弟。而大行宮東南的科巷,這個“科”其實指的就是武科舉,這里以前是武科營盤駐地。
位于新街口南鬧市區(qū)的三元巷,因為明代武舉狀元、抗倭名將尹鳳居此而得名。中狀元者已是鳳毛麟角,如果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中,全部都考得第一名,那樣的人才更是難得。尹鳳正是在武試中“連中三元”,因此他的住處被稱為三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