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宗廟外景
2007年4月17日,鹽宗廟重新開放,舉行“舊廟開光”儀式,當年的祭鹽祭文如今篆刻在墻上,雖然相隔7年之久,起草祭文的余志群依然清晰記得7年前的場景。
論古:若干彩繪栩栩如生
“修復鹽宗廟之前的史料收集,就花費了半年之久。”余志群表示,鹽宗廟的整個修復過程中的史料考證,他都全程參與。
“鹽宗廟雖小,卻意義非凡,見證了揚州鹽商鼎盛;鹽宗廟雖小,但它是大運河上古今結合最好的歷史遺跡。”余志群說,論古鹽宗廟的照廳、大梁、山板等處發現了若干彩繪,既栩栩如生,又凸現了歷經百年的滄桑感。
“當時我們在如何處理這些彩繪時猶豫,是用高科技手段重新上彩,還是原汁原味地呈現。”余志群回憶,最終他們遵循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選擇了后者。事實證明,當初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走進鹽宗廟的照廳,大梁、山板上都能看到若干彩繪,橫梁上的人物、山石、花卉、動物、昆蟲彩繪揚州絕無僅有,以青、藍、紅、綠、白為主,有明顯的北方風格,有別于揚州傳統鹽商建筑木雕圖案的裝飾風格,鹽宗廟的彩繪尤其引人入勝,也給人留下諸多懸念。彩繪的內容,則有“圯橋進履”和“百壽圖案”等。“圯橋進履”出自漢代張良為黃石公三拾遺履之典,“百壽圖案”所繪為兩位對弈老者與一個奉茶童子。
論今:漆畫描繪煮海為鹽
“論今,則體現在鹽宗廟大廳中那金碧輝煌的十四張漆器壁畫。”余志群說,這十四幅精美壁畫講述著古代勞動人民如何煮鹽的過程,取自于《兩淮煮海為鹽圖說》。“經過我們后期修改后,邀請揚州漆器大師耗時4個多月才完成這幅貼金漆畫,可謂揚州漆器技藝集大成體現。”
“每年我都去看看鹽宗廟,如今更多人關注鹽商庭院,而真正了解揚州鹽業,了解鹽商如何起家,這里才是‘根’。”余志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