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讓古城風韻“活”起來——訪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翟曉聲

2014/7/30 11:20:38 點擊數: 【字體:

讓古城風韻“活”起來——訪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翟曉聲

拙政園

讓古城風韻“活”起來——訪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翟曉聲

蘇州老城

    2500年前,吳國名相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14.2平方公里的闔閭大城便在太湖之濱巍然而立,“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至今仍然是蘇州古城最具典型特征的城市樣貌。千百年來,蘇州人在享受著伍子胥、白居易等先賢名流造城、護城的成果時,一刻也沒有忘記將這份老祖宗留下的千古家業保護和傳承下去。如今,這一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成立不到兩年的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肩上。

 

    保護區黨工委書記翟曉聲同時也是新成立的姑蘇區委書記,日前,在記者的一次訪談中,他多次提及“活態化”保護理念和舉措。 

活態保護,復原古城文化肌理

    記者:蘇州古城保護的成果有目共睹,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訪客。請您談一談其中的原因。

    翟曉聲:蘇州的古城保護,是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從上到下合力推動的結果,還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從1982年被列入首批24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到2004年承辦世界遺產大會,再到2012年古城區的原三區合并成立姑蘇區并獲批全國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任何一個珍貴的時間節點都被蘇州人視為古城保護的千載良機,并兢兢業業地加以規劃和實施,實現蘇州古城保護的一次又一次舊貌換新顏。

    記者:能否談一談兩年前區劃調整變化對古城保護的意義?

    翟曉聲:三區合并的區劃調整,使古城保護有了明確的主體,使遍布于原三區的文化遺存有了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的保護和傳承。兩年來,我們總結經驗、摸索規律,逐步形成了“科學保護、傳承創新、有機更新、持續發展”的古城保護總體思路,定下了“整體規劃、分類實施、成片改造”的規劃實施主基調。

    我們意識到,古城保護首先是要復原古城獨特的文化肌理,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為此,我們配合省市規劃部門,精心編制《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并已于2013年10月獲得省政府批準。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制定了《蘇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形成古城保護的完整體系,劃定了絕對保護區、建設保護區、環境協調區。以平江、山塘拙政園、怡園等5個歷史文化街區和天賜莊等7個歷史文化片區,勾連起古城的整體保護。

    河道是水鄉的血脈,“小橋流水人家”是令蘇州人驕傲的獨特城市樣貌,但黏稠發黑的水流也造成了古城保護的“高血壓”。為此,我們對姑蘇區范圍內長達110公里的110條河道進行清淤,并著手恢復和開挖支河汊道,打通護城河、運河與城內河道,實現水系的全城貫通和環流,再現蘇州水城的清韻和靈動。讓古城風韻在活力中彰顯。

活態發展,激活古城發展脈動

    記者:有不少人認為,古城保護最好是原樣修復、靜態復原,這樣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蘇州顯然并沒有走這樣的道路,您對此有何見解?

    翟曉聲:文化遺存總是在不斷的歷史更迭中演化,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全意義上的原樣修復,也就不可能固守所謂的靜態復原。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化保護工作,都具有現實意義的使命,它必須兼顧原真性和時代性,并使兩者相得益彰。古城保護只有和所在城市的有機更新緊密結合,才能使古城充滿活力,同時也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保護區成立以來,我們把“調結構”作為主攻方向,著力發展適合古城的產業形式和業態,啟動了“現代商務商貿、現代科技教育、現代物流和軟件、文創商旅融合”四大產業園建設。我們籌建名城保護、名城發展、名城建設、名城高科、名城商務五大國資集團,全面承擔古城保護和發展工作。我們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渠道投入”的名城保護投融資機制,通過嘗試入股融資、出讓經營權、收益權眾籌模式等形式盤活古城資源,鼓勵民間參與名城保護,形成多元化的名城保護投融資格局。這一系列探索,不僅是為了發展經濟,促進民生,也能為古城的保護和發展提供充裕的政策、資金和人力資源的支持。

    記者:說起蘇州,人們常常會提起那些巧奪天工的蘇作工藝產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這些民間工藝是否會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消逝?

    翟曉聲:名列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以精雕細作見長的蘇式紅木雕刻、以“工巧則推蘇郡”著稱的蘇作玉雕等,無不彰顯著蘇州人高超的工藝智慧和審美水平。同時,蘇州也是一個中國工藝美術制作的超大展臺,中國工藝美術的11個門類、60個大類,蘇州無一例外全部覆蓋,成就了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蘇州奇跡。

    “蘇作”工藝是蘇州古城文化保護和傳承的活態樣本,保護和傳承“蘇作”工藝,是當代蘇州人的歷史使命。我們已經在籌備建設一個“蘇作產業發展基地”,通過展示、交易、培訓等實現工藝傳承,使保護區成為“蘇作”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同時,保護區每年要舉辦“蘇作”青年大師大獎賽,發現好苗子,努力把這些人才培養成省級和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讓“蘇作”工藝永久傳承。

    同時,我們也要借力“蘇作”工藝的技術優勢,融合吳文化精致典雅、婉約優美的特色,打造婚紗、飾品、婚禮、影視制作等一系列美麗產業,使古城文化以生動鮮活的現代形態亮相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本報記者 蘇 雁 本報通訊員 孫 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14-07-3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