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揚州市規劃局、園林局合作,成功繪制出揚州市區文公祠、史公祠、耶穌圣心堂三處百年古建筑的3D數字模型圖。這一數字化模型將成為古建筑的“基因庫”,為其修繕和恢復提供立體的圖文參數資料。
據介紹,揚州市擁有上千座百年古建筑,為古建筑建立3D數字模型圖,是保護古建和復興古城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程。近年來,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已先后對吳道臺宅第、賈園、廖可亭鹽商住宅、何園、個園等眾多揚州著名古建進行了測量、繪制草圖,高校再通過先進的數字模型技術,對所有草圖與數據進行整理、校對,對漏測或測量有誤差的進行了補測,目前建成的3D數字模型圖可以動畫形式,準確重現古建筑的現實場景和每一寸參數數據。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測繪的一處古建——文公祠屬于瀕危古建。“從網上幾乎無法查到關于文公祠的任何背景資料,只能靠完全人工的實地測繪來完成各種數據的搜集,42名建筑系學生花了10多天才測量完工。”測繪團隊隊長龐宇晟告訴記者,根據史料記載,文公祠建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距今已有120多年。其中供奉的是咸豐年間的大學士文煜,歷史價值非常高。文公祠位于揚州文物保護單位的密集地區,毗鄰何園、小盤谷,正南方是鹽商盧紹緒的豪宅,其建筑形制氣勢恢宏,在古建云集的揚州并不多見。即便是揚州當地人,知道它的也非常少。此次將文公祠添加到“基因庫”中,可以為其日后修繕工作提供指導性材料,為其保護和恢復提供依據。
據了解,在完成測繪工作后,測量團隊不僅利用最先進的建筑建模軟件還原文公祠等古建的原始面貌,還給模型增加了場景、預設光影,使其呈現極具揚州特色的古典意境。(通訊員徐杰 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