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縣城內的萬壽宮大門
萬壽宮內的一處亭子
■核心提示
行走在石阡縣城內,可以看到寬闊的龍川河穿城而過。在河邊不遠處,便是有著400多年歷史的一座建筑物——萬壽宮。古老的氣息,讓萬壽宮在周圍的喧囂中,顯出一種別致的穩重。
明清年間,石阡正是憑借著龍川河,成為當時西南地區數一數二的繁華城市。而萬壽宮,則是那段繁榮商貿歷史的見證。
1
兩江之地 匯聚四方商旅
石阡縣文物管理局局長蘭光忠告訴記者,明朝年間實行土司制度,石阡是當時的軍民長官司所在地。與直接由朝廷管轄的城市相比,石阡的時政環境較為開放,這讓它的地理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發源石阡境內的龍川河貫穿縣城,是烏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在古時,人們的貿易運輸主要依賴水運,這讓龍川河為石阡帶來生機。
蘭光忠說,當時貴州人食用的鹽多來自四川,所以來到石阡的重慶人(當時屬四川)較多。商人將鹽通過水路運到石阡,挑夫將其轉運到數十公里外的鎮遠,從而進入貴州西部。這條通道為石阡貿易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來自湖南、江西等地的商人,也經過沅江將物資運到鎮遠再轉運石阡。石阡不僅成為連接貴州東西部的通道,也是當時龍川河流域內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石阡人的口音,是商人們為石阡帶來的另一轉變。直至今日,石阡當地人的口音接近于400多公里外的重慶。蘭光忠解釋說,那是明朝時石阡當地人與四川商人頻繁接觸后,習慣了重慶口音并延續至今。
2
江西商人 石阡抱團發展
在石阡縣城內離龍川河約200米遠處,有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建筑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它的出現也得益于當時石阡良好的商業環境。
明末清初,各省商人為保護自身利益,捐資修建同鄉會會館作議事之用。萬壽宮,就是在外地的江西商人,為了讓同地商人聚集起來而修的建筑。作為早期江西商幫的會館,萬壽宮分布全國甚至世界各地,是早期贛商的標志。
據歷史記載,明朝萬歷年間(1588年),5名江西商人在石阡修建了萬壽宮。它的正殿是廟宇風格,里面有江西商人供奉的神靈——道家人物許真君;每個房間內,用于隔火的木板被制成徽派建筑里特有的馬頭墻;戲樓上的八角形梁柱撐起重重屋檐,頗具皇室風格。不同的是,萬壽宮選擇黃色與綠色作主色調,而不敢使用皇家的御用色——紅色。
蘭光忠說,對明朝時的石阡人來說,類似萬壽宮的這種建筑較常見。那時商人們走南闖北,來到石阡也是各施所長,所以有些建筑比如萬壽宮的風格,融合了眾多元素。
3
商業繁華 石阡舊城擴大
蘭光忠還稱,在商人們沒來石阡前,石阡的城池只是建于一座小山上,里面住的多是權貴,百姓的房屋則建于城外的山腳下。明朝時,各方商旅來到石阡無法入城,于是,他們在山下建起大量房屋,打造出不亞于城池內的繁華景象。權貴們眼見如此,也慢慢走下山,并將城池擴大近一半的面積。
石阡的繁華一直持續至清朝末年。蘭光忠說,咸豐年間石阡建府,由朝廷直接管轄,嚴厲的政治環境是石阡繁華商業消失的預兆。清末年間,大量的匪患聚集起來打家劫舍,石阡境內富裕的商人在不得已之下,也就逐漸離開了。
在現代社會,物資運輸有了空運、鐵路等更多選擇,龍川河的水運作用在逐漸減弱。蘭光忠說,盡管歷史已過去,如今還是有不少四川人承襲上一輩的習慣,來到石阡做生意。而昔日的那些江西人,有的也已在石阡安家延續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