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縣三匯鎮因巴河、州河在此相匯于渠江而得名。據當地人介紹,從明清時期起,三匯就因水上交通發達而遠近聞名,三江六碼頭吸引著各路大小商販匯集,光緒三十三年,當地商會管轄的商幫多達39個。
南來北往的商客不僅促進了古鎮的經濟繁榮,還帶來了各地特色文化。
“三匯鎮民間藝術十分豐富。”據三匯鎮文化站站長廖瑞介紹,除了三匯彩亭,還有龍燈獅子、拉旱船、放河燈、煙火架、腰鼓等民間藝術20多種,三匯鎮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值得一提的是三匯鎮的川劇班,曾盛極一時,最高峰時男女演員達五六十人,形成渠江渠河流派。到了上世紀90年代,受到現代文化等沖擊,川劇同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出現了生存危機,觀眾減少,演出市場萎縮,經費不足,傳承發展舉步維艱。戲班解散,演員們有的下海經商,有的南下打工,曾經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戲園子也逐漸成了老人打牌聊天的茶館。
少了戲班的小鎮似乎并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只有當夜幕降臨時,穿過那幽靜的小巷,人們才會偶爾想起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唱腔。
直到2013年,小鎮上傳來消息:戲班回來了!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不能沒有川劇。”廖瑞是川劇班的創建者,也是一名資深的川劇愛好者,1987年川劇班解散后,他的心里一直存著遺憾。
今年6月的一天,經過一個多星期的排練準備,老廖的又一場演出登場了!20點左右,戲園里已經來了不少人。
在一陣急促的鑼鼓聲中,演出正式開始。雖說不太懂戲,只覺得入耳很動聽,唱腔時干時潤,氣盈十足,內勁充沛,調蓄綿勁,臺下觀眾聽到動情處,忍不住鼓起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