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南部的漢中、安康、商洛三市位于秦嶺以南,屬于南方氣候,雨量充沛,特別是每年秋“白露”節(jié)氣前后,常常陰雨連綿,民間稱其為“白露雨”或“秋綿雨”、“連陰雨”。
“白露雨”對早秋作物的成熟、收割和晚秋作物的抽穗、揚花、授粉嚴重不利,常常造成減產(chǎn)歉收,故有農(nóng)諺:“棉怕白露連陰雨”、“白露秋綿雨,農(nóng)夫無干谷”。
為了祈求云散日出,民間長期形成了奇特的“祈晴”習俗。
一曰掛“掃天婆”。若天氣久雨不止,陜南山村里的老婦人便用白紙剪成婦人頭,用紅綠五色紙或彩色布料剪成婦人衣褲,粘接成頭挽發(fā)髻的漂亮美麗的女郎形象,再用笤帚芒扎一小小的掃帚,捆扎在女郎手上,令女郎攜之,把紙娃女郎拴系在竹棍上,或掛于屋簷下,或掛在樹枝上,借風力不停地旋轉搖擺如同掃地一樣,名曰:“掃天婆”。掛“掃天婆”時,口中還要不斷地唱道:“掃天婆,快快掃,掃盡烏云出太陽,收下黃豆打豆腐,收下稻谷吃白飯,你我都享福!”據(jù)說由獨女剪制的“掃天婆”,并由獨女攜掛才更顯靈驗。“掃天婆”忌諱男人去掛,說是避開男人偷偷地進行才有效果。
“掃天婆”祈晴習俗始于何時,無從稽考。據(jù)漢代王充的《論衡》載:“董仲舒言,久雨不霽,則公祭女媧,俗圖女媧之像作婦人形。”可見這種古老奇特的民俗早在漢代已有了,它是從女媧煉石補天,止住霪雨的神話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掃天婆”的原形就是傳說中的女媧娘娘。
二曰立棒槌。即在院場中間朝天立一個棒槌以祈天晴。邊立邊口中念道:“棒槌棒槌立中央,明日天上出太陽。”以示意用棒槌把天上漏雨的洞堵塞住。此習俗要求獨子來完成。筆者就是獨子,幼年時常受鄉(xiāng)間大人指使,在陰雨天去“立棒槌”。說來奇怪,每當我立棒槌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天就放晴了。這種差事干得多了,我也學會要求報償,討價還價。大人們說:“立了棒槌給你打兩個荷包蛋吃!”或者說:“給你煮碗甜酒喝!”我才高興樂意飛快地冒著大雨去那院壩中央“立棒槌”。關中地區(qū)也有此俗,只是形式不同,是將門關上,用繩子將棒槌吊在門閂上,邊晃動邊唱道:“棒槌棒槌搖晃晃,明天空中出太陽。”不分男女都可為之。陜南只限男孩立棒槌,女孩子不能立。古代的祭祀活動,多以娛神為目的,棒槌酷似男性生殖器,陜南民間有把男根稱為“棒槌”之說,女媧是女神,以根男祭女神,使女神得以娛悅:從這一民俗活動,可以窺探出我國古代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
上述之外,還有女人手執(zhí)勺子挖天求晴等方式。不論采用何種方式,都帶著一份急切與虔誠。祈禱的就是云散雨止日出,這種古老原始的“祈晴”習俗,今天在陜南山村少數(shù)地方仍有流傳。盡管這種習俗不科學,有些愚昧,但它反映的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有慰藉心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