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號子”曾是體力勞動時代,民間最廣為流傳的曲調。但隨著社會發展,機器代替了人工,“勞動號子”也隨之慢慢被忘卻。不過,在揚州儀征市大儀鎮,有一名叫郭士芳的農村婦女,雖然從未上過一天課堂,卻會唱100多首“勞動號子”,也正因此,她被評為揚州非遺傳承人。當地為了弘揚這種有著時代記憶之稱的民間曲藝,專門成立了“勞動號子傳習所”。如今,該鎮一所小學還在其課本教材中,收錄5首具有代表性的“勞動號子”教學生傳唱,郭士芳也將被請進校園給學生上課。劉通 宋體佳
沒上過學卻熟記百余首“勞動號子”
據了解,今年63歲的郭士芳是儀征市大儀鎮路南村人,其爺爺、父親都是小有名氣的民間藝人。也正因此,郭士芳自小就會唱很多歌曲,還經常隨長輩一起參加演出。“我12歲就參加勞動了,那時候沒什么機器,都是人工干的。”郭士芳介紹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產隊吃大鍋飯掙工分,插秧時節田間很多人一起干活,秧號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遍布鄉野。生產隊里有人和郭士芳說,你別插秧了,拎個小板凳坐在田頭唱民歌,把大家的勁提起來,一樣算你的工分。也正是從那時起,她就成了當地“勞動號子”的領唱。
“開挖大儀水庫修筑堤壩時,10來個勞力為一組抬著石頭打夯,我一人領唱,其他人跟著吼唱,大石頭砸在地上就是節奏,一個印一個印地往前趕,大家越干越有勁。”按照郭士芳的說法,一種勞動對應一種“勞動號子”,而隨著季節不同,一種“勞動號子”又有好幾首唱腔和內容完全不同的歌曲,“光秧號子就有好幾首”,唱得久了,當地很多“勞動號子”她都熟記于心。比如夏季栽秧號子、秋季抬草號子、冬季打硪號子等,足足有100多首“勞動號子”她都唱得爐火純青。也正因此,她被選為揚州市“大儀勞動號子”非遺傳承人。
5首“勞動號子”入選一小學校本課程
據了解,“勞動號子”興起于原始社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勞動號子”一度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幾乎每個人都會哼唱兩句。也正因此,郭士芳雖然沒上過學不識字,但還是從父輩那里學會了百余首“勞動號子”。如今,機器取代人工,那種集體在田間勞作的場面,再也看不到了,“勞動號子”也逐漸被淡忘。
不過,在郭士芳看來,“勞動號子”非但帶有濃重的時代烙印,還是一種凝聚著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這么看著它消失,太可惜。”郭士芳說,因為歌唱得好,她經常被邀請參加當地各種演出,有的村民家辦喜事,也會請郭士芳去唱兩段。對于這些邀請,郭士芳從未推諉,且從沒收過一分錢。在她看來,這是一個讓大家重溫“勞動號子”的很好機會。
“我兒子、孫女都跟我學,唱得都還不錯。”令郭士芳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孫女都對“勞動號子”有強烈的興趣,特別是小孫女,剛滿4歲就有模有樣地模仿一些動作。前段時間,她還在大儀鎮政府的主導下,成立了一個“勞動號子教習所”專門教人唱“勞動號子”。昨天,現代快報記者在大儀鎮采訪時獲悉,當地一所小學篩選“秧號子”“打硪號子”等5首具有代表性的“勞動號子”,納入校本課程,開學后將請郭士芳走進課堂教唱。
“勞動號子”一首
秧號子(黃黃子)
領:種田的谷雨忙起來,說有說得好的。
伴:說你什東哉。
領:她呀說的,小小那個芒種把秧栽,依呀吆拗號子秧號哉。
伴:哎。
領:黃黃子。
伴:哎。
領:依呀那個小妹妹,哪家是你哥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