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賓 陽 駐廣西記者 馮鈺珊
三角樁上,笙歌不斷,樂手閃轉騰挪,動作輕盈;節目《蘆笙滾刀尖》中,舞者沿著刀尖做360度翻滾……7月的一個周末,三伏天氣,驕陽似火,在苗族歌舞之鄉——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鄉中心小學,一場精彩的傳統苗族蘆笙舞表演讓觀眾喜不自禁。
隆林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各族自治縣之一,地處滇、黔、桂三省區交界處,境內聚居著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苗族的跳坡節、蠟染與刺繡,彝族的火把節、抹黑臉,仡佬族的嘗新節,壯族歌會等早已名聲在外。苗族的百褶裙、壯族的“三層樓”等民族服飾也堪稱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蘆笙舞傳承有隱憂
德峨鄉是當地的苗族聚居地,自古有跳蘆笙舞的習俗。今年45歲的楊明才是當地公認的蘆笙舞王,也是隆林苗族跳坡節項目的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蘆笙舞在苗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楊明才告訴記者,邊吹邊舞的蘆笙舞有著跳油鍋、滾地龍、上天梯等眾多高難度花式,苗家人在抒發自己情感或舉辦跳坡節等民族活動時總愛跳蘆笙舞,用來娛樂或競技。
會跳蘆笙舞曾是苗族小伙子最大的驕傲和榮譽。26歲的楊乘從小練就一身蘆笙舞的好本領,是父親楊明才最得意的門生之一,但迫于生計,楊乘最終放下了蘆笙舞,離鄉務工。楊明才坦言,10多年來他教過不少徒弟,但很多人學到一定年紀就外出打工去了,真正學成的只有30多人。
1998年起,楊明才被德峨鄉中心小學聘為蘆笙舞教師。10多年來,楊明才已培養了1000多名小學生,但蘆笙舞教學依然長期受到經費、場地等的限制。“現在學校里的40多把蘆笙樂器沒能得到及時維修和更新,只有幾把還能正常吹響。蘆笙舞梅花樁、滾地龍等課程也沒有完全展開。”楊明才說。
“顛羅顛羅那”合唱團初長成
“顛羅顛羅那,山間朵朵云,地上座座坡,坡間河連河,這是南盤江,江邊是我家……”在隆林縣新州鎮綜合文化站歌臺,楊大姐和歌友們歡快地唱起了悠揚的“顛羅顛羅那”。
“顛羅顛羅那”歌會,是隆林縣壯族青年經常性、群體性的唱歌活動。歌會因以唱“顛羅顛羅那”歌謠為主而得名,壯族簡稱“國歡”。在隆林縣境內南盤江流域的壯族村寨中,至今流傳著舉辦“顛羅顛羅那”壯族歌會的習俗。每年的歌會以對唱“顛羅顛羅那”山歌為主要活動,壯族群眾以歌贊美家鄉、交友傳情,興致濃時幾天幾夜不停唱。
2009年,隆林縣在新州鎮綜合文化站周圍開辟了6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地,建起了對歌臺等設施,成立了壯族山歌新州傳習基地。從此,“顛羅顛羅那”古老山歌的保護傳承煥發生機。“有了陣地,唱歌、傳歌的鄉親們也有了‘組織’。”新州鎮綜合文化站站長羅素告訴記者,基地成立后,本地和周邊的人們聞訊紛紛前來交流山歌。同年,隆林壯族“顛羅顛羅那”合唱團順勢成立。
2010年以來,“顛羅顛羅那”合唱團成員陸續遠赴貴州、北京等地參加各類山歌賽事活動,初出茅廬便屢獲佳績,引來了不少關注,“顛羅顛羅那”的山歌調甚至登上了中央電視臺。如今,“顛羅顛羅那”合唱團成員已發展到86人。2010年,隆林壯族歌會被列入自治區級非遺項目,合唱團成為當地開展各類山歌文化下鄉、山歌培訓、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的重要表演和師資力量。
多彩非遺添活力
在隆林,最能反映當地民族風情的,莫過于多姿多彩的民族節慶。隆林縣文體局局長蔡良介紹,苗族的跳坡節聲勢浩大,爬坡桿等跳坡活動從大年初一開始,持續十幾天;農歷三月初三,壯族同胞則舉行“顛羅顛羅那”歌會,幾天幾夜,歌不止人不散;送布谷鳥、搶新娘、打磨秋、抹黑臉……彝族的火把節點燃夏日激情;仡佬族的嘗新節里,采新、拜樹、嘗新等民俗盡顯純樸的民族風情。
“隆林目前有各級非遺項目1133個,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隆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明治說,近年來,隆林推行文化強縣政策,以多管齊下的方式保護和傳承非遺。一方面,依托民族節慶,為民族文化注入活力。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各民族舉辦節慶,拓展苗族跳坡節等重點民俗賽事項目,并致力打造苗族跳坡節、壯族歌會習俗、彝族祭送布谷鳥節、仡佬族拜樹節等縣域文化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實施非遺進校園工程,鼓勵學生向民間藝人拜師學藝。
2011年,該縣啟動了原生態民族歌舞進校園5年計劃工程,目前已有300多名兒童正在接受培訓;2012年3月,旨在培養原生態歌舞本土人才的“隆林與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藝術實踐共建基地”在隆林正式掛牌建立。
楊明治表示,縣里正在計劃整合資源,建設苗、彝、仡佬、壯、漢5個民族風情園,1個民族文化演藝活動中心,1座民族科技館,“希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等產業的支持下,將傳承發揚的道路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