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螭銜環谷紋玉璧,出自定州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東方IC供圖
金縷玉衣,1973年定州八角廊村出土。東方IC供圖
本報記者 陳濤
定州是聯合國地名組織命名的“千年古縣”,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館藏文物5萬余件,國家級文物1000余件,數量位居河北省各縣(市)首位。它們中,既有目前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科舉考試場所定州貢院,還有坐擁“中華第一塔”美名的開元寺塔。
日前,伴隨中山博物館項目的開工奠基,定州古城恢復改造工程全面啟動。整個工程完工后,將在定州市核心區內,形成一個連接起開元寺塔、定州貢院、晏陽初舊居三大國保單位的文化旅游景區。曾經散落在市區中山路附近的眾多文保場所將得以串聯成片,有望再現古中山國都城的輪廓與底蘊。
漫步定州城內,總有一種在古樸與時尚之間穿越的恍惚感。與別處一樣,街道兩旁林立的高樓,宏偉壯觀;與別處也不同,稍不留意,就會錯過那些臨街藏于小巷的古跡舊所。一新一舊,正好彰顯出歷史積淀而自然生發出的文化魅力。總人口130萬的定州位于北京、天津與石家莊的中間地帶,是華北重要的交通樞紐,不過,它更為顯赫的名片當屬“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國秧歌文化之鄉、全國吹歌文化之鄉。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演,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它曾經是戰國及漢朝時期中山國國都。2009年,在定州市西關南街曾發掘出“古中山國”石碑一通,高206厘米的石碑正中篆刻著“古中山國”四個大字,無疑提供了最好的佐證。而且,歷史上這里也是名人輩出。漢代音樂家李延年,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無不從這里走出。
“無論是古城復建工程,還是興建分門別類的博物館,我們想吸引更多人來到這里,重新認識這里。”定州市文廣新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長曹祖旺很坦誠。據他介紹,素有“中山廟學甲天下”之謂的文廟,始建于唐代,是河北省現存規模最宏大、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孔廟建筑群。院內,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定州為官時親手栽種的“東坡雙槐”至今長勢不減。作為古中山國最直接的遺存,這里的漢中山墓群出土了金縷、銅縷玉衣、銅縷石衣,為定州贏得“金縷玉衣之鄉”的名號。
據了解,定州古城恢復改造工程總投資約25億元,占地520畝。其中,開元寺片區將恢復建設開元寺;貢院片區將建貢院廣場;晏陽初廣場片區將建設中山博物館,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
不久的將來,當人們再次站立在古中山國故地,大可以放飛思緒,遙想那曾經的鐵馬金戈、笙歌絲弦與瑯瑯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