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道兩千余年風霜難掩風采
“馬幫走不完米倉道,背二哥背不直路彎彎。踏溪水跳石磴,上天梯過云棧,搖晃晃的是二架子,懸吊吊的是心尖尖。難、難、難,路難行,行路難……”這首傳唱上千年的民歌就是米倉道的真實寫照。米倉道是由陜入川的一條著名古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北起陜西省南鄭縣,南至我省巴中境內,因穿越米倉山而得名。兩千多年來,米倉道一直是從關中入川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
歷史上,我國中部南北走向的道路極少,所以,米倉道作為蜀道的一段,負載著中原與巴蜀地區間的人流、物流、政治、軍事、文化傳播等重任,是古代黃河文明與巴蜀文明溝通的重要渠道。
近日,巴中文物部門歷時一個多月,徒步走訪300多公里,完成了米倉道恩陽段的考古調查。采用GPS衛星定位儀,精確了米倉道線路走向和接點,同時新發現4個石刻、4塊木匾、3座古橋和1座古橋木樁孔。此前米倉道的考古調查中,就已發現秦漢時期的古橋柱洞、清道光年間的碑刻等富有價值的遺存,以及古驛站、關隘等遺存,它們見證了秦漢到清代,米倉道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據悉,米倉道將與荔枝道一起,準備以“劍門蜀道”的名義共同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