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的銅鼓 李慧超 攝
一套雌雄銅鼓,產生于千年前,鼓曲共12首,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余家銅鼓 古為戰鼓今作祈福
余氏一族是貞豐布依族的一員。在這座布依族人口占到近一半的縣城里,余氏一家憑借獨門的銅鼓技藝,在當地備受尊敬。如今在布依族的祭祀場合里,依然可見銅鼓的蹤影。
蒙古戰鼓 南下布依族
61歲的余雁偉是余家銅鼓的傳承人。他告訴記者,根據家族流傳的說法,余氏一族的祖輩是蒙古人,而銅鼓最初的用途是作為戰鼓,一方面鼓舞戰士勇往直前,一方面為戰士祈福。
在余雁偉的展示中,記者看到銅鼓分為雌雄兩面,其中雄鼓顏色較黑,雌鼓則呈現出青銅色。兩面鼓身上都刻有一個十二角的星型,象征著十二生肖,上、下、左、右四方各有一塊凹凸處,意為人的出生年、月、日、時。
余雁偉說,走下戰場之后,他的蒙古祖輩帶著銅鼓來到了布依村落,并在這里定居,與當地布依族融合,久而久之,也就將自己的身份改成了布依族。銅鼓則變為祭祀祈福的工具。
不過,有關銅鼓的真實來歷仍沒有確實的證據。根據目前學者的考證,余家的銅鼓來源于唐朝末期,距今約有千年。
五字秘訣 奏響十二則
銅鼓曲調共有12首,當地人將其稱為“十二則”。在古時,學習這12首曲目全憑長輩傳授的五字秘訣。余雁偉告訴記者, 這五字分別是“許”、“少”、“長”、“會”、“里”,每個字分別是敲打銅鼓不同的位置。在演奏時,雌鼓與雄鼓要同時配合。雌鼓負責敲動聲響,雄鼓通過人們控制與雌鼓的距離,改變聲音大小
關于銅鼓曲調的內容,目前尚有爭議。有人猜測是代表十二生肖,有人則認為是記錄十二個月份的變化。余雁偉說他認同十二生肖的說法,這樣才符合銅鼓在古時作為戰鼓為人祈福的用途。
銅鼓是余家的寶貝,一年到頭,只有在正月十五和農歷七月間才會將其拿出懸掛在大樹下或是堂屋中央。在余雁偉學習銅鼓之時,只有在這段時間他方可真正觸摸到銅鼓。平日里,他只能以膝蓋做銅鼓,用以練習。余雁偉告訴記者,他曾聽聞在戰爭時期,余家從不把銅鼓向外示出,以防他人有壞心,甚至有長輩在睡覺時都要緊抱著銅鼓。
改變家規 只為傳承
如今余氏家族的銅鼓十二則也面臨著傳承危機。為了保住這門古老的技藝,余家已改變過去“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家規,只要有人愿意學,余家人都會愿意教。不過在余雁偉心中,他最為理想的弟子依舊是余家的娃娃,時常“追”著侄兒練習擊打銅鼓。
在當地,余氏家族有著200人的規模,但并不是人人都會擊打銅鼓,不過老一輩人對于銅鼓的含義、歷史卻人人都知。
在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之后,如今銅鼓依舊由余氏一族保管。不過,在祭祀或是表演之時,余家人更愿意用后來的新銅鼓,余雁偉說這是為了將老銅鼓能夠更好的保護起來。
記者了解到,2006年貞豐布依族“銅鼓十二則”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本報記者 李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