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之眉瓠犀齒,春云為發秋波瞳;嬌羞靈艷妙難數,牡丹能行風能語。”作為民國時,與鮮靈芝、金玉蘭并稱為“女伶三杰”的劉喜奎不僅長相出眾,在《順天時報》票選的伶界大王中還當選為“坤伶大王”,獲得了“男有梅蘭芳,女有劉喜奎”的美譽。新中國成立后,劉喜奎重登舞臺,被周恩來稱贊為“中華戲曲界的明珠”。2014年初,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創排的原創舞臺劇《北國佳人》講述的就是戲曲名伶劉喜奎的傳奇人生:拒絕五大總統的追求,在亂世中保存自己的尊嚴,最終卻難逃命運捉弄,受騙嫁給已有妻室、又老又病的崔敬一。得知真相后,劉喜奎仍不離不棄,待崔敬一去世后洗盡鉛華,歸隱市井。
劇中,劉喜奎的扮演者為河北梆子演員王洪玲。王洪玲很早就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是河北梆子界的領軍人物。她扮相俊美,嗓音高亢,不但將未出嫁不諳世事的劉喜奎演繹得潑辣可愛,還能把劉喜奎面對權貴施壓時,寧折不彎的氣節演得形象逼真。除了王洪玲和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梅花獎獲得者王英會飾演的曹錕,該劇還力邀津、冀兩地的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加盟。其中,崔敬一由石家莊市河北梆子劇團演員、梅花獎獲得者雷保春飾演,遲鼎斌由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演員王少華飾演,可謂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河北梆子藝術家組建的最豪華演出陣容。
也因為劉喜奎在歷史上獲得的認可,早在兩年前就想將其傳奇經歷搬上舞臺的王洪玲才沒有下定決心:“河北梆子以經典的《王寶釧》、《竇娥冤》等骨子老戲見長,但民國的戲還是首次觸及,戲曲史上可供追尋的資料也很少,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表舞,如何用準確的藝術形式體現到劉喜奎這個人物身上,很考驗我們的基本功和專業素養。”
為了更加貼近歷史,編劇郭啟宏幾度赴河北體驗生活,歷經三載,數易其稿,終于使得《北國佳人》問世。“我這幾十年一直在跟戲曲演員打交道,也很崇敬他們,寫這段就是為戲曲演員正名”。在郭啟宏看來,戲曲演員受到了很多不公正評價,比如人們稱呼戲曲演員為“戲子”的叫法就是一種蔑稱。
為了使舞臺表演更加嚴謹,創作組邀請了北方昆曲劇院喬燕和擔任形體指導。喬燕和思考后認為,在史料匱乏的情況下,最好的表現形式就是融合傳統戲曲的精髓,圍繞人物特點設計動作:“劉喜奎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名伶,所以動作不能太張揚,但也不能像昆曲那樣柔,我按照梆子激昂高亢的特點把昆曲的動作放大、節奏加快,傳達她聰慧勇敢的個性。”
該劇的音樂和唱腔也融入不少新元素,特別是在《堂會驚變》、《辮帥逼婚》、《曹錕行詐》三場戲中,袁世凱、張勛、曹錕三個人物出場時,伴奏音樂的帶入感很強,清晰劃分了軍閥混戰時期不同的幾個時間段。這也為故事的展開,勾勒出了時代背景。該劇表演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的河北梆子傳統戲,導演廖向紅也將很多話劇的表演元素融入戲曲表演當中,強調人物內心的挖掘。比如在第五場戲《倉促下嫁》中,劉喜奎和崔敬一兩人的內心戲就很多,情感的變化也推動著劇情的發展。
“當劉喜奎決定要離開梨園行,唱那曲《優伶頌》時,我真的感同身受。我當時就在想,如果要我也離開舞臺,真的能放得下嗎?戲曲有種特殊的魅力,對演員來說就是魔力,這要下多大的決心才能放下。”王洪玲說,“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戲比天大’這4個字,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就成了劉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