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潔
膩黑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北部,距彌勒縣城25公里,距三那線國道3公里。村莊海拔1970米,氣候濕潤,森林覆蓋率90%以上。
村莊四周群山環抱,非常隱蔽,入村的道路是一條狹窄的土路,勉強可供一輛小型轎車通行。這似乎也在暗示著我們,藏于悠長道路的盡頭,隱于群山之中的總會是一個人們心中的桃花源。
整個村莊圍繞著群山中心的一處低地——“沃石波卓”水塘環塘而建,依山勢沿坡由低向高擴張,形成圓形村落。水塘占地200畝,深15米,從未干涸過。村域范圍內主要幾座山川被當地尊稱為神山,分別為“勞少波山”“山神美讓山”“切顛波戈山”“二且波山”。村內有核桃樹1000多株,古椿樹、滇樸、梨樹等200多株,植物景觀多樣,風景如畫。
村莊內的建筑沿山坡修建,村莊屋面層次分明。這里的民居建筑為土夯木結構瓦屋面民居。據村里老人回憶,最老的瓦為原住村民自己燒制。因為本地土質較好,墻體用周邊泥土夯筑而成,內加細樹條。村莊內傳統民居連片,由于坡陡,拆建困難,目前建筑框架保存非常完整,連片部分占全村民居數量的90%。這使得我們有幸欣賞到這樣大規模連片的傳統民居。
論起膩黑村的特色建筑,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隨處可見的烤煙房,無論用材是夯土或是青磚,總有幾棵綠植點綴左右,溫暖和諧。這些并不算高聳的烤煙房是膩黑村村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村莊內道路大多是本地的石板路,巷道全部保留原始的自然石臺階,部分地段也有最原始的土路。石板路混合著裸露的泥土,到處透露著鄉村的純樸氣息。
膩黑村吸引人的不僅僅是其景觀和建筑,世代生活在這里的村民同樣也是一道別致的風景。膩黑村是彝族聚集的自然村,村子里的居民主要都是阿細人(彝族的一個支系)。這里的“阿細跳月”是有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惜我們去的并不是時候,那樣盛大的集體民間舞蹈,也只有在特別的節日里才有機會看到,平日里三三兩兩閑來起舞的現象已經比較少了。
雖然錯過觀看“阿細跳月”,但這里獨特的傳說和民俗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城里人。這里最特別的要數膩黑村獨有的民間組織——民理會。民理會固定人數為七人,每年選一次會長,會長在村子里的威望甚至要大于村長或者村支書,因為他是“神選中的男人”。
選會長是一項很神秘的活動,在“二且波山”中進行。選舉當日,民理會的七個人在神樹下圍坐一圈兒,中間放一個盛滿水的大碗,每個人用一支筷子的一端擔在碗口邊沿兒上,另一端朝向自己。然后上一屆會長在碗中打一顆雞蛋,蛋黃中的小紅點停在誰的筷子前,他就是下一屆會長。村民們認為會長受到了神的指派,是他們與神靈對話中真正的代表。
如果你也好奇民理會為什么固定為七個人,那又不得不談到膩黑村最初的傳說。傳說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最主要的是兩種:一是膩黑最早一代的先人娶到一位仙女,仙女生了七個兒子,也就是現在民理會七人的原型;另一種說法是臨近村莊有一位婦女遭受歧視,為尋一處安靜生活的地方找到了這里,此女后來育有七子,不斷繁衍,終成了今天的膩黑村,“七”由此而來。但由于膩黑村沒有文字,傳說、口述歷史被傳述至今,早已無從考究,但越是神秘,便越給傳統村落帶來了特別的魅力。
膩黑村的祭祀類活動主要有三種:祭山神、祭竜和民理會選舉結束后的祭神活動。山神廟是村子里最早的建筑,坐落在“沃石波卓”水塘西南面的山神廟山上,占地200平方米,一層瓦屋面,保留300多年前的瓦、圍墻以及碑刻。祭竜活動在村莊東側的“切顛波戈山”上一處簡易的石砌洞窟外進行。而民理會的選舉和祭祀活動是分開進行的。選舉設在“二且波山”上,而祭祀活動場地在“密枝山”的“勞少波”。據說“二且波山”因是民理會選舉的神山,普通村民和外人都不可以進入,那么曾一睹神山的我們,也算是被神靈青睞過的人了。
“勞少波”面積約3平方公里,植被繁茂,古樹參天,風景優美。祭祀活動的主要內容是宰殺綿羊、祭神念經等,于每年十一月第一個鼠日進行。
對于很多城里人來說,到達這些神山上的祭祀點可能是一段艱難的歷程,有些路段雜草叢生,有些地方可能根本沒有路。但是當我們沿著一代代村民的足跡走下來,這些看起來略顯簡陋的祭祀場所,卻承載了膩黑村村民最神圣的神仙崇拜和最美好的生活憧憬,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當地人那份簡單質樸的期望。
(作者系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傳統村落所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