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鎮江哪有打‘鍋蓋面’招牌的面店?現在流行的‘三怪’之說當時也沒有。” 昨天下午,在鎮江市區召開的民間鍋蓋面座談會上,年過七旬的餐飲研究人士周文翔揭秘。專家們在座談會上達成共識:雖然鍋蓋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但鍋蓋面的叫法只有30多年的歷史。與之相似的是,如今耳熟能詳的鎮江三怪“面鍋里面煮鍋蓋,肴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其實是被替換過的“三怪”,老“三怪”并不這么叫。
現代快報記者 林清智 文/攝
傳說,鎮江鍋蓋面的做法清代就有了
“鍋蓋面為啥叫這個名字?面鍋里為什么要放鍋蓋?”過去的幾天,到鎮江品嘗鍋蓋面的外地人都對記者提出這個問題。鎮江鍋蓋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國慶長假期間,許多到鎮江旅游的外地人點名要吃鍋蓋面,面鍋里面煮鍋蓋的場景也常吸引游客拍照,而對于這種做法的來源,許多游客感到好奇。
鎮江不少面店的墻上都貼有一個名為《乾隆和張嫂子伙面店的故事》的傳說,介紹鍋蓋面的來歷。據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伙面店坐下,張嫂子忙中出錯,誤將湯罐上的小鍋蓋當成大鍋蓋,撂到面鍋里,煮出來的面條卻很可口,還被乾隆夸贊。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鍋蓋面店。
很多人看過這個傳說后,都認為從那時起就有了鎮江鍋蓋面的叫法。
然而,鎮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特約研究員裴偉通過多年走訪發現,“30多年前的鎮江,沒有‘鍋蓋面’這個詞。”
30多年前,鎮江沒有叫“鍋蓋面”的店
“我走訪70歲以上的近100人,他們說在文革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鍋蓋面’這個詞。”70后出生的裴偉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從1990年以來,遇到世居鎮江的居民必問他們“什么時候開始有鍋蓋面的叫法”這個問題,“我一直感到蹊蹺,在民國文獻有關的鎮江介紹中,從來沒有看到這個詞,我小學中學都在鎮江上的,好像到高中前夕,才遇到這么一個‘鍋蓋面’詞語。”
鎮江鍋蓋面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鎮江邵順興餐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邵祥是面條大師,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他就在鎮江開了第一家面店,當時的店名并不像現在這樣含有“鍋蓋面”的字眼,而是叫“邵順興刀面店”, 邵祥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當年鎮江沒有一家面店是叫“鍋蓋面”的,他的店名也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才和“鍋蓋面”有關。
刷新老“三怪”后,鍋蓋面漸漸得名
座談會上,包括鎮江市鍋蓋面協會會長周鶴鑾在內的專業人士,對鍋蓋面集體商標的申請以及未來如何更好地發展各抒己見,專家們也談到了鍋蓋面這一名稱的由來,現代快報記者現場采訪得知,對于鍋蓋面這一叫法的歷史,所有人都達成共識:雖然鍋蓋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但鍋蓋面的叫法卻只有30多年的歷史。
71歲的周文翔曾是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退休前曾多年從事餐飲和接待工作,他告訴記者,1979年,當地政府組織召開了一次為對外宣傳鎮江出謀劃策的會議,10多名老文化人提出,鎮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議改變說法,眾人商量后提出了現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說法,這一說法后來逐漸刷新并覆蓋老“三怪”,成為鎮江的名片。新“三怪”流行以后,鍋蓋面也漸漸得名。
《鎮江風俗》作者之一、民間文藝家李德柱也贊同這一說法。年過七旬的他告訴記者,在建國前也沒有聽過“鍋蓋面”,記憶中鍋蓋面叫“伙面”。
原鎮江宴春酒樓副總經理陳其福今年也已經70歲,他告訴記者,原來名叫鎮江伙面,又稱鎮江小刀面,“相傳很久以前,一個當兵的北方大漢,攜帶老母妻兒,來到鎮江南鄉一帶安家落戶。當兵的在軍營中干的是伙頭軍。在做面、下面上很有一套。落腳鎮江后,操起老本行,在城里開了爿面店。因為軍營中以‘伙’為編制,開飯時,也是大鍋下面,一伙一伙地開。所以就叫‘伙面’店。”
陳其福說,鎮江老“三怪”已經失傳很久。記者查詢資料,老“三怪”可能是“大鍋滂個小鍋蓋,褲子跨過街,馬桶撐起來曬。”
如今老“三怪”已鮮為人知,新“三怪”已名揚天下,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如今僅鎮江市賣鍋蓋面的店就有1000多家,協會正在積極為鎮江鍋蓋面申請集體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