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倉
大阪倉
倉庫篇
驅車從內環路下到工業大道進入革新路,就走到了太古倉碼頭。2006年記者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這片區域的開發設想才剛剛在人們的頭腦中萌芽。當時這里依舊是車來車往,一片繁忙景象,8座倉庫中,也還是堆放著滿滿當當的貨物。
但今天眼前的太古倉已經變樣了:碼頭區的外觀雖然變化不大,但倉庫內里的內容早非貨物和傳送帶,國際葡萄酒采購中心、電影庫、酒吧、餐廳和酒樓在其中一間間地開了起來。這里也慢慢成為了時尚品牌發布會、新產品展示會的集中地和潮人的新“蒲點”……
在太古倉,一些掛著單反相機的年輕人在倉庫內外走來走去,累了就坐下來喝杯水。倉庫高大的體量,讓這些休閑娛樂設施和出沒于其中的游人,看上去都縮小了。不變的,是碼頭外波光粼粼的珠江,以及在不遠處相望的白鵝潭。
太古倉:
廣州“工業遺產”最早標志物
按照港務公司有關人士的說法,太古倉碼頭建設時間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初之間,原為英商太古洋行所建,三座丁字形棧橋式混凝土碼頭今天仍然保存良好。碼頭岸線長321米,8座英式建筑風格的倉庫面積17113平方米。建筑質量極佳,雖然歷經數十年風雨,建筑結構仍幾乎絲毫無損。用來支撐碼頭的鋼筋,是英國曼徹斯特聯合鋼鐵公司的產品,盡管泡在江水之中,卻至今不生銹。
太古倉碼頭也是廣州仍在使用的最老的碼頭。1856至1860年,外國人大都居住在現太古倉碼頭至白蜆殼輪渡碼頭一帶。當時這一帶倉棧林立,船艇聚集,是廣州內港對外貿易的重要場所。建國后,太古倉碼頭一直是國家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經營國內沿海航線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國際航線。這里還拍過很多不少著名的影視劇,比如轟動一時的電視劇《蝦球傳》。
大阪倉:
城市探險者目的地
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類似這樣看上去破舊、老式的倉庫、廠房們,能在幾年之后成為廣州城內最“潮”的景點,吸引最年輕的游客。但并非所有的“工業遺產”都有這樣的運氣。被媒體稱之為廣州僅存的“日式古堡建筑”大阪倉雖然和太古倉一道被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但開發卻進展遲緩。建筑的外觀保存仍然完好,但內里和門窗等裝飾,早已損毀嚴重。因為這樣的神秘,它也成了少數城市探險愛好者的目的地之一。其中部分被幾家公司租用,堆放著各色貨品。
渣甸倉:
糧儲行業“老祖宗”仍很好用
在廣州市芳村大道東廣東省糧油儲運公司庫區中,可以找到已有百年歷史的“第一倉庫”。它還有許多其他名稱,比如“渣甸倉”、“內五”、“港五碼頭”。這里現在有六座倉房和一座臨江碼頭。根據糧油儲運專家的說法,這些清末民初由外商投資、中國工人建設的碼頭和倉庫“至今仍在使用……都非常堅固,甚至可以與現代倉庫建筑相媲美”。它們可稱得上目前我國較大型糧食企業倉儲的“老祖宗”了。
專家們指出,渣甸倉作為華南地區的重要儲糧基地曾為廣東的土地改革、為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為抗御3年自然災害以及后來的多次重大水災的救災、為保障廣東的軍需民食、為廣東改革開放先行一步放開糧食市場都發揮過重要作用。
舊時外商倉庫相當于“租界”
專家指出,廣州老倉庫多集中在珠江后航道海珠與原芳村段兩岸,是有歷史原因的。當年隨著沙面租界的建成,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洋行機構,這段航道的區位價值提升,加之白鵝潭的軍艦駐鎮,外國(尤其是英國)的航運壟斷地位得以鞏固,加之后航道具有優良的水文和水深條件,因此各國洋行紛紛在此開辟碼頭、建造倉庫。除太古倉、渣甸倉之外,在同一時期先后建造并迄今基本保留完好的還有日商大阪倉、英商亞細亞花地倉、英商亞細亞龍嘜倉、英商怡和洋行渣甸倉碼頭倉、美商德士古油庫、日清倉舊址等。據統計,在沙面的11家主要外國公司中有八家在此設立倉庫和碼頭。這些貨倉雖不在沙面租界,但也都劃出地界,其條例不許中國人過問,由洋人任倉庫司理!∮浾 卜松竹 邱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