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群在晾曬豆腐干
每天清晨5點,隨著鬧鐘的響起,瀘州市納溪區渠壩鎮清涼村的何立群就準時起床,把缸里泡好的黃豆撈起來開始磨豆漿,然后燒豆漿、過濾、點漿成乳、小帕包扎定型、微火烘烤……歷經10余道工序下來,一塊塊香噴噴的手工豆腐干就呈現在食客眼前,讓人垂涎欲滴。而要完成這10多道工序,則需 10多小時。近20年來,何立群同丈夫黃建軍一起,面對這周而復始枯燥乏味的工作,一直堅守不棄。“我們之所以堅持,為的是不讓這一非遺工藝失傳。”何立群說。
傳統制作
渠壩豆腐干步入“非遺俱樂部”
“渠壩豆腐干必須選用優質的黃豆作原料,做出來的豆腐才顏色好,綿性強……”昨日下午,記者來到何立群的豆腐干作坊,她正在案臺前晾曬烘烤成型的豆腐干,見到記者前來,熱情的何立群立即撿了幾塊讓我們品嘗,“別小看了這小小的豆腐干,從一粒粒黃豆到一塊塊可口的豆腐干,要經過選料、泡豆、打漿、燒漿、過濾、成型和燒烤等10多道工序……”
何立群告訴記者,她們的豆腐干選料嚴謹,制作精細。選用當地優質黃豆和地下深井泉水為原料。首先進行黃豆浸泡,將分撿后的黃豆用泉水入缸浸泡,夏季需 12個小時,冬季約18個小時。再將浸泡好的黃豆用石磨(打漿機)磨碎,經兩次過濾后放入鍋內煮漿,待鍋中漿煮沸后,用石膏點制,然后用小帕包扎定型,接著將定型的豆腐塊上垛加壓縮水,再用草木灰把豆腐塊中的水份吸干、烘烤、晾曬。經“十煮九晾一見陽”制成的豆腐干皮褐肉黃、清香可口。
何立群同丈夫黃建軍從事豆腐干加工制作已經有近20年,歷經20年的傳承,何立群的“渠壩豆腐干”,已經成為了納溪民間傳統家庭式小作坊制作豆腐干工藝的代表。而“渠壩豆腐干”因其特獨的工藝和民間傳統手工制作,于2012年成功躋身《瀘州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嚴格工序
兩人一天只能加工500塊豆腐干
“我們每天清晨五點就起來了,但因為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會直接影響到豆腐干的品質,一天10多個小時下來,每人只能做10來斤黃豆的豆腐干。雖然辛苦,但能看到食客們喜滋滋連吃帶夸‘味道純正’時,我心里就特有成就感。”何立群高興地說。
在何立群那簡易的加工作坊里,除了原來的石磨磨漿改用磨漿機、烘烤改為電動烤箱外,其余工序依舊是原始的手工方法,“使用磨漿機和電箱烘烤除了省時、省力,讓烘烤出的豆腐干更干凈衛生。”何立群說。
制作傳統的手工豆腐干工序很多,夫婦倆一天只能加工500多塊,按市場價格0.7元一塊計算,除去成本每天只有100多元的收益。“雖然傳統手工豆腐干費時,效益低,但為了傳承這一延續了幾百年的傳統工藝,我們必須堅持做,現在我們的豆腐干成為了市級‘非遺’,我們更責無旁貸!”何立群說,制作的豆腐干,除了工序上嚴格講究外,對水質也嚴要求。何立群制作豆腐干都是采用地下井水,水里因沒有自來水的漂白粉等物質,她們磨制出來的豆腐才更鮮嫩,制作出的豆腐干才更細膩、綿韌、可口。
由于加工豆腐干工序多、費時,收入也不如在外打工,這幾年從事“渠壩豆腐干”加工制作的人越來越少,偌大一個渠壩鎮,目前只有3家,而堅守傳統工藝制作的只有何立群一家。“現在我的傳統工藝制作的豆腐干因每天只能生產幾百塊,但在家可以照顧老人孩子,一舉兩得,我們會繼續堅守下去。若有可能,將來孩子長大后也會支持他從事傳統豆腐干制作,以讓‘渠壩豆腐干’工藝能長久流傳!”何立群說。
周超文 陳健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孟飛(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