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讓胡同保護更接地氣

2014/11/4 10:43:32 點擊數: 【字體:

    本報駐北京記者 李 雪 通訊員 王佳茹

    在北京市東城區史家胡同5號院住了幾十年,71歲的朱紅沒想到,從國家文物局退休后能再次加入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隊伍中,只不過這次她“管理”的對象成了自家門口的胡同。“以前工作忙,退休后才開始關注史家胡同的變化。這家的門樓壞了,找產權單位和房管所都解決不了,最后越來越破。有的自己修,錢倒是花了,樣式和味道全變了,該是大瓦卻成了小瓦,甚至干脆推倒重建。”提及胡同保護過程中遭遇的“囧事”,朱紅很揪心。

    據悉,史家胡同作為東四南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一部分,只有極少數院落為文物保護單位,可享受國家撥款的名城保護專項資金,而居民常住的四合院卻不在該范疇內。一方面,街道想修但苦于手里沒錢;另一方面,居民卻沒有章法地大修大建,引發矛盾爭議不斷。如何破解胡同修繕保護的難題,長時間困擾著力不從心的街道。“房管部門、產權部門也很無奈,每年的維修資金有限,四合院不是農村的大瓦房,誰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形成了僵持局面,缺乏一個突破口,我們就想建立一個可信任的溝通平臺,把雙方的想法落地。”北京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發起人之一李哲說。

    去年10月18日,擺滿了胡同居民老物件的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史家胡同博物館”成立,胡同居民成了博物館的志愿者,給來往游客講述發生在胡同的歷史,沒想到竟成了不少人來北京旅游必逛的景點,居民保護意識的提升和街道的重視讓人們看到了整體保護胡同風貌的希望。今年9月23日,北京首個由居民、居委會以及熱心胡同保護的專業人士發起的胡同保護社會組織——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落戶史家胡同博物館,居民和來自博物館界、文物界、規劃界的專家學者聯手,將民生問題與胡同保護相結合,從一磚一瓦著手,開辟了一塊胡同風貌保護的試驗田。

    協會成立當天就開始了工作部署。第一件事就是將49號院臨街房屋瓦面從大板瓦恢復為舊有的小灰瓦;此外,45號院垂花門急需搶救性保護,協會召集了產權單位、院內居民、保護專家、胡同規劃建筑師及居委會共同探討,并通過轄區單位、外圍社會資源、政府專項資金等渠道籌集了數萬元款項,產權單位只分擔原來的基本維修費用;第三個項目則從街道延伸到了四合院內,協會將選取一個院落,進行環境美化,由規劃師提供專業方案,大家共同商議運作和落地方式。

    “我們主要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對規劃地區提出保護要求,比如房子能建成什么樣、不能建成什么樣,胡同街面應該控制在多寬,胡同整個風貌是什么樣等。”與胡同規劃建筑師偏重于建筑設計不同,來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曾經參與過東四南歷史文化保護區工作規劃的趙幸更多著眼于胡同整體環境提升、擴大院落公共活動空間及解決居民生活中的“棘手”問題,比如胡同活動空間的整理、公廁的分布等。她介紹,以前歷史名街規劃都是以項目帶動,把該片的居民遷出去整體翻修,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以立小項目、集小額資金為工作特色,在保護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給居民帶來困擾,逐步改善胡同院落風貌,從側面落實并實施歷史街區名城保護規劃的相關要求,這種經驗值得借鑒。

    北京學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王蘭順是胡同風貌保護協會的理事,入會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史家胡同的歷史文化,參與院落門口的歷史掛牌和街道整治工作,為后期的胡同院落建檔打下基礎。“1965年以前這里有64個門牌,之后發展成90多個,現在拆遷后變成50多個,這些門牌院子里住過什么名人,院里發生過什么事都要弄透,牌子掛出來以后,大家一目了然。”王蘭順說。此外,協會正與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希望為游客提供一個觀賞和學習的數字化平臺,哪些院子可以參觀,院子有哪些內容……未來都可以通過該平臺提前獲悉。

    “名城保護工作應該是‘老樹新枝’,不能說一磚一瓦都不能動,這樣不現實也不符合保護規律,應該是有機地延續下去,為其注入當代人的活力。”李哲說,“博物館和協會的成立是摸索兩條路,一條是胡同風貌保護,一條是社區自治,兩條路相得益彰,最終目標是將史家胡同打造成一個活的博物館。”

    “名城保護不單是政府的職責,也是社會各界的職責。社會資金、志愿者和有志之士參與胡同風貌保護工作,也反映出文明社會的發展趨勢。”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邱躍建議,政府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和民間組織的參與熱情,相關部門也應提出相應的制度設計及制度安排,以保證地方政府能形成可操作的落腳點,讓胡同和生活在胡同里的人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新時期的風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1-0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