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河在編鞭子。
□文/圖 本報記者 于海寧 通訊員 劉耐崗 張彥廣
昨日,53歲的李長河又接到一個“大活兒”,一家雜技團定做6條“神鞭”,據說是準備表演鞭技,參加國家級比賽。
為了做好這批鞭子,李長河訂購了最好的牛皮和木柄,把割皮子的小刀磨得飛快。李長河的妻子告訴記者,每次一接到活兒,他就興奮得不得了,總覺得自己的這份手藝還有用,老主顧們還信得過他。
鞭技是傳統的雜技節目,這種甩鞭擊物的技巧如今已被演繹得出神入化。一條長4米的軟鞭可以打得神出鬼沒、虎虎生風,可以百步穿楊地開啤酒、掃塑料花、熄滅香煙,使觀者驚嘆不已。在吳橋,“鬼手”王寶和的兒子曾把鞭子甩上了春晚舞臺。隨著鞭技的傳承與發展,鞭子也成為雜技道具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神技有神器。李長河的鞭子純手工制作,編結絲絲入扣,看不出一處接口,柔軟結實。手柄處穿了一個鐵環,皮繩自然垂落。用力一揮,“啪”的一聲脆響。如今,李長河與很多家雜技團體和雜技道具商家保持著聯系。通過他們,李家鞭子曾銷往世界多個國家。
李長河家三代做鞭子,在吳橋乃至全國久負盛名。李長河介紹,爺爺奶奶從一個鞭匠那里學來了做鞭子的技術,后來成立了李家鞭子鋪,當年生意紅火時,十里八村的鄉親都到集上買他家的東西,馬鞭、嚼子、馬鞍等,全套的車馬具,還有雜技演出用的鞭子。公私合營時期,爺爺和同樣會做鞭子的二爺爺進了皮革廠,沒多久,爺爺就退了出來,接著“單干”。
李長河17歲學木工,19歲起跟父親學習做鞭子,整套工序了然于胸。以前先要熟皮子,就是把生牛皮上的腐肉去除,反復揉搓,使毛皮變軟,然后用硫酸和明礬藥水浸泡毛皮,最后用石灰處理掉皮毛,皮革就可做鞭子等皮具了。“以前這活兒是最難的,既累又臭。”李長河說。如今,他選擇了高級進口牛皮,省了這道工序。
“平時做條一丈長的鞭子一般需要花費一個星期。”李長河說,在制作中,小刀沿皮革一端,像削皮一樣,手指抿著刀刃,剝出幾毫米粗細的皮繩。旁邊人看著揪心,生怕一個不小心,刀鋒就傷到手指。摩挲著滿手老繭的李長河說,父親在世時,這個活兒輪不到他動手,他干的都是熟皮子、編鞭子、四處趕集賣鞭子的活兒。給父親打了兩年下手后,父親才敢讓他嘗試“動刀”。李長河繼承下來的另外一個絕活是編九道花兒的鞭套,“這是我們李家鞭子的特征。”李長河笑著說:“這套技藝還是老爺子臨終前才傳給我的。”
由于做鞭子既費時又費力,李長河的兒子并沒有繼承父親的技藝。目前,李家鞭子面臨傳承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