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陜西記者 趙建蘭
《史記》中所載“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憑借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俠義情懷,原本只是普通人的荊軻,成為了千古詠頌的英雄。但荊軻死后葬于何處?清代《藍田縣志》中記載:“荊軻墓在縣西北三十里,今位于華胥鄉支家溝西北……”,根據這一標識,位于陜西省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西北約500米處的一個大墓,長期以來都被當地人視為“荊軻之墓”。那么尚未考古證實的荊軻墓的墓主人究竟是不是荊軻呢?11月13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墓進行了發掘,通過對考古資料的整理以及現場發掘情況,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段毅證實說,荊軻墓其實為近年來少有的高等級漢代大墓,墓主人的身份極有可能是漢武帝之女、漢昭帝的姐姐鄂邑長公主。
“荊軻墓”實為漢代大墓
為配合西安至商州的高速公路建設,2009年至2010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對藍田境內的工程建設用地進行了考古鉆探,共發現3處史前遺址,4處古代墓葬群,共計70余座古墓葬,藍田縣支家溝村的“荊軻之墓”便是其中的重要發現之一。
“從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看,這顯然不是荊軻之墓,而是一座平面略呈‘甲’字形的高等級漢代墓葬。”段毅介紹說,該墓葬為長斜坡、豎穴土壙墓,全長53米,最深處距離現地面11米,發現時地面尚存留有高約10米的覆斗形封土。全墓由墓園、封土、墓道、壁龕、車馬坑、前室、主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墓道內填夯土,質地堅密,墓道東西兩壁共發現12處壁龕。主墓室為木槨室,已被焚毀。
初步統計,墓葬累計出土文物3900余件(組),主要以陶器物和銅質車馬器件為主,包括制作精美的雙魚罐、陶俑、陶豬、陶馬、陶羊、銅帶鉤、陶方倉、陶繭形壺、陶方壺、陶牛、鐵釜等,還發現有金鑲玉、360余枚“五銖錢”等。尤為特殊的是,身上刻有魚鱗和波折紋的雙魚罐在陜西還是首次出現,全國也十分罕見。在墓室,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塊人頭骨殘片,經鑒定為一成年女性遺骸,同時還發現了29件不規則玉片,由此,段毅推測,墓主人很可能采用了玉棺。
墓葬中出土的174件著衣式陶俑均為立俑,分為男性俑、女性俑和宦者俑三類。陶俑制作精美傳神、栩栩如生,發式眾多、面貌各異。表面施橙紅色彩或白彩陶衣,頭發、眉毛、眼睛、胡須等繪為赭黑色,嘴唇多以朱紅描繪,均經過焙燒,色彩附著較好,雖歷經2000余年,有些色彩依然鮮亮如初。段毅說,這些俑無論從形體還是精細程度,都與西漢景帝陽陵所陳列的展品極為相似。
宦者俑是西漢皇室的專用品,多發現于關中地區,除特賜外,一般不用于除皇室以外的大臣,結合現場發現的管理皇室官印之一的“內者令印”封泥,段毅確認該墓葬的主人當為皇室成員。他說,漢昭帝時期的鄂邑長公主與該墓葬發掘提供的信息有多處吻合之處,從而推定世代相傳的藍田“荊軻墓”,很有可能是漢昭帝時期的鄂邑長公主墓。
鄂邑長公主是誰?
漢代公主有長公主和公主之別。所謂“長公主”,除年長外,最重要一點必須經過皇帝冊封。兩漢時期,受皇帝冊封的長公主,可能是皇帝的女兒,也可能是皇帝的姐妹。鄂邑(鄂,今湖北一帶,縣名,屬江夏。公主所食曰邑。)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女兒、漢昭帝劉弗陵的姐姐,《漢書》中或稱其為蓋主、蓋長公主、鄂邑蓋長公主。因其丈夫為湖北蓋侯而得名。
長公主的作用很大。史載,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導致衛太子劉據被族滅,剩余的兒子中燕王旦、廣陵王胥行為驕慢,因此,漢武帝死前立年僅8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其母鉤弋夫人被武帝賜死)為太子并托付于霍光等大臣。鄂邑長公主正是此時以昭帝姐姐的身份進入皇宮,擔負起撫養幼帝的職責,進而成為漢昭帝早期政治舞臺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漢昭帝登基后,冊封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并將陜西省藍田縣作為湯沐邑(源于周代制度,后指國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賦稅的私邑)封賜給她。漢元鳳元年九月,因參與燕王旦與左將軍上官桀等人伏殺霍光的事件敗露,鄂邑長公主自殺,死后葬于何地,無人知曉。
段毅說,鄂邑長公主在宮中撫養了昭帝8年,地位尊崇,因此,墓葬出土了眾多供天子享有的高等級隨葬品,如著衣式陶俑、宦者俑、“內者令”封泥等,也在情理之中。其次,其食邑在湖北一帶,出土的具有明顯南方特征的雙魚瓶與其身份也是相符的。此外,鄂邑長公主在元鳳元年自殺,與出土文物上的“元年”紀念銘也吻合。
既是謀反自殺,為何還會讓鄂邑長公主采取高等級的“甲”字形墓葬呢?“對于鄂邑長公主,漢昭帝念及撫養親情,很可能會對其采取寬大做法予以厚葬;另一方面,謀亂自殺系突發事件,所以埋葬過程勢必匆忙,這也是墓中的3處壁龕沒有被擾動卻很凌亂的主要原因。藍田作為公主的湯沐邑,封邑在今湖北境內,支家溝正位于‘通武關、過商州而達荊楚’的必經之路上,依照‘視死如生’的埋葬習俗,選擇這里也合情合理。”段毅說。
荊軻魂歸何處?
陜西省藍田縣的“荊軻墓” 既已被認定為漢代鄂邑長公主之墓,那么,荊軻死后又葬于何處呢?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唐代詩人駱賓王的一首《易水送別》,又讓人遙想起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易水訣別的場景。作為戰國后期燕國都城所在地,如今的河北省易縣境內已找不到荊軻的任何足跡,但曾承載他決絕身影的易水,至今還在流淌。在易縣城西南的荊軻山上有一座荊軻塔,從遠處看,就像是一把造型古樸的匕首,直指蒼穹。有考證說,這是荊軻死后,當地人專為紀念荊軻所建。塔前樹立的清代石碑上,也確實刻有“寺與塔為山而設,為軻而設也”的記載。不過也有相傳,荊軻山其實只是燕人為荊軻修筑的衣冠冢。有專家指出,這些歷史遺跡在歷代志書、筆記中多有記載,互有異同,并不一定完全屬實。
而在今陜西省澄城縣與黃龍縣交界處的介頭廟,是古代從秦都咸陽到燕趙的必經之地。也有傳說,荊軻死后被肢解,其頭顱葬于此。介頭廟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毀于兵火,現如今也只剩下了個土丘,傳言到底是真是假,一時間竟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