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看,戲曲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畫卷,所展現和表達的往往比正史更能體現大眾百姓的是非和審美取向。在中國戲曲的人物形象譜中,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英雄豪杰構筑了這個民族思想和精神的“脊柱”。梁紅玉,就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戲曲舞臺上,不同劇種都有不同的演繹和敘述。京劇舞臺上即有《玉玲瓏》《抗金兵》《梁紅玉》《娘子軍》《黃天蕩》等劇目,為梅巧玲、胡喜祿、徐小香、路三寶等許多名家所工,后為梅蘭芳、尚小云等所擅演。
國家京劇院新近推出的新編歷史劇《安國夫人》,所挖掘的正是這一在戲曲舞臺上曾廣為流傳的巾幗英雄梁紅玉的故事。從情節結構來看,明代張四維所撰傳奇《雙烈記》已具有后世這一題材的主要內容。梁紅玉是中國宋朝抗金女英雄,名將韓世忠之繼室,其主要事跡記載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韓世忠列傳》《續資治通鑒》等史書,而在民間這一人物更是家喻戶曉。新編歷史劇《安國夫人》所選擇的內容“飛馬傳詔”與“桴鼓親操”是梁紅玉這一傳奇人物一生事跡中最主要和精彩之筆,構成了劇作的情節主線。前者為平苗傅、劉正彥的“內亂”,后者為御擊金兀術的“外侵”,在內憂外患的關鍵時刻,巾幗不讓須眉,梁紅玉身為一女子,卻為捍衛宋室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劇作的視角,不是梁紅玉中心式的,這樣的安排和處理,一則還原了梁紅玉這一傳奇人物人性的平凡性,二則通過渲染環境氣氛、形勢的緊張和危險,襯托出梁紅玉行為的全局意義和時代性。梁紅玉出身低微,但身懷高超武藝,更具有那個時代甚至男子們所不具備的一種胸襟和責任擔當,劇作家更強調了這一人物的正義感和犧牲精神。梁紅玉的扮演者董圓圓對這一人物的理解比較準確,特別是許多唱段,注重了京劇韻味的尋繹和咀嚼,使得這出新編歷史劇,具有較濃厚的京劇本體追求況味,找尋一種京劇本來所具有的劇場境界和觀眾的沉浸、體會。
梁紅玉有勇有謀,“飛馬傳詔”之后,也正是根據她的計策,先回皇宮,與外部勤兵里應外合,將苗傅、劉正彥等叛軍一網打盡。回宮意味著將直接與叛軍正面交鋒,但梁紅玉義無反顧,這可以見出她的膽略和無畏,而這種膽略和無畏來自于她的一片報國之心,所以是那樣地自信和果斷。金兀術南侵,宋室再度陷入危機,這樣的關鍵時刻,又是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忠站了出來,領兵江淮御敵。第九場,面對金兀術十萬大軍,梁紅玉與韓世忠率領八千之士,奮勇迎敵,戰場上梁紅玉親自擂鼓,所唱兩曲“粉蝶兒”“黃龍滾”:“桴鼓親操,煥旗旄,列艨艟,芝蓋沖霄。呀!遙望著浪拍天高,遙望著浪拍天高,撒網中待釣金鰲。猛幾陣鼓角喧號,猛幾陣鼓角喧號,鯨鯢動開浪奔濤。只見得騰空殺氣入云霄。”氣壯山河,其英雄主義氣概浩然回蕩。這一場,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梁紅玉、韓世昌無所畏懼,兵少而不弱,舞臺布景和調度亦頗為講究,營造出了那種山雨欲來、大敵壓境的緊張和窒息感,梁紅玉則臨危不懼,以充分的戰前準備迎候敵軍到來,并且站到最前沿,親操桴鼓,指揮、鼓勵將士英勇殺敵。在燈光的聚射下,剎那間定格在梁紅玉身披戰袍、親擂戰鼓的形象中,好似一尊雕像,觀眾的情感與情緒亦油然而起,將戲劇發展推向了高潮。
梁紅玉沒有顯赫的身份和地位,但在國家危亡之際,她沒有袖手旁觀,沒有逃避,而是和自己丈夫韓世忠,包括宋室一些有識之士如朱勝非聯合,要“驅除韃虜重整河山!但愿得不再有內憂外患,但愿得我一家早日團圓”。朱勝非是劇中一關鍵人物,一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老臣。張建國的扮演,無疑使這一人物留給觀眾更為鮮明和具有個性的記憶。英雄來自民間,被民間和歷史認可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安國夫人”梁紅玉是這樣的英雄。
該劇的藝術追求不是故事的離奇和情節的曲折,當然梁紅玉傳奇人生本身是賦予這一題材這樣的基因的,但顯然編導選擇的是一種具有戲曲精神、京劇精神的思想和藝術追求,“飛馬傳詔”與“桴鼓親操”看似兩段故事,對立面人物沒有貫穿全劇,有的場次比較瑣細,曲辭也可以更詩性一些,但劇作家著重點在梁紅玉這一人物,刻意刻畫和突顯這一具有擔當和愛國思想的女杰,它統一于梁紅玉和韓世忠這對愛國伉儷——他們的行為事跡,統一于宋室存亡這一國事大事。與此相一致,舞臺呈現更重視京劇傳統與韻味,不事華麗和雕飾,董圓圓、張建國、田磊等優秀演員的加盟,對所扮演人物的理解及對京劇韻味的把握,包括舞臺布景、燈光的本色,樸實、熨帖,使得《安國夫人》本體意識高蹈、京劇韻味醇厚而具有一種現代思想和精神,這種傾向和探索值得京劇界和戲曲界借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