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雯
近年來,浙江的非遺保護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成為一面旗幟,而溫州的非遺保護工作在浙江省內又可謂獨樹一幟——在還沒造訪溫州前,就多次聽聞溫州市非遺館的大名,有幸拜訪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后更是感慨,這個民營企業眾多、素來以重商聞名的城市,居然并不“輕文”。這顯然是一片在走向開放的同時仍對傳統懷有深深情感的土地,為了守護珍愛的地域文化,溫州人不僅樂于付出、勇于奉獻,更敢于實事求是,先行先試。
是什么讓溫州非遺保護工作在近年來駛入了快車道,引得政府、學界、民間紛紛叫好?或許下面四點經驗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啟示。
有人員:獨立機構,專職人員
早在2009年前,溫州市及各縣(市、區)非遺保護中心全部掛牌,確定專職工作人員。其中泰順縣于2006年在全國率先單設非遺保護中心,并有3個編制,至今年該中心已經增加至9個編制。
截至目前,溫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有專職人員12人,下屬11個縣(市、區)有9個已經獨立設置機構,除個別中心專職人員2人,其他的專職人員都在3人以上。整支隊伍充滿活力,平均年齡36歲,大多數非遺中心主任都從事非遺工作8年以上。在溫州市非遺中心的帶領下,已經確立了較為規范的季度例會制度,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工作交流和討論氛圍。
有制度:建章立制,規范運行
早在2009年,溫州市就出臺了《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機構、人員、經費等問題給予明確規定,如市財政對市級非遺傳承人給予每年2000元的補助;對進入國家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分別給予每項6000元、3000元的申報補助;對經市文化主管部門批準的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給予每項活動5000元至1萬元的補助;對省、市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給予2萬元至5萬元補助;對市和縣(市、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團體予以經費補助。
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2013年,溫州市人民政府又出臺了《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與此同時,下屬各縣(市、區)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除了非遺保護制度外,溫州市還設立了“溫州市歷史文化保護基金”,每年對開展得較好的非遺項目給予支持,對出版非遺書籍給予一本2萬元補助。
這些制度的出臺,助推溫州非遺保護工作穩步前進。
有重點:結合實際,有的放矢
非遺是地域性極強的文化符號,每個地方的非遺都體現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底蘊和民情風俗。溫州市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中,尤其注重結合實際,有的放矢。
在非遺的幾大門類中,溫州的傳統美術技藝類、傳統戲劇類和民俗類尤其典型。因此,溫州非遺保護工作在兼顧各大門類的同時,突出以上三大類,常年的非遺活動也緊緊圍繞這三大類開展。如“百人百工百技”大展示,“百名大師收徒”等活動;如組建了60多個民營劇團,與國有劇團一同傳承傳統戲劇,每年演出3萬多場次;如每年開展大量民俗活動,留住百姓的鄉愁。
在保護中突出重點,既有利于凸顯地域文化,也有利于拉近非遺和百姓之間的距離,使非遺在傳承過程中充滿活力。
有突破:善于思考,大膽創新
難能可貴的是,溫州非遺保護工作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地實踐中思考和總結經驗,不斷積極探索新的保護手段。對于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從不繞道而行,而是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圍繞“如何讓非遺以最適合的方式保護與傳承”等工作,爭取有所突破。
比如在代表性傳承人的評定上,大膽嘗試評審代表性傳承團體和代表性傳承群體;在“非遺進校園”上,提出“點單式”和“長效式”相結合,開啟每年一屆的非遺進校園論壇和全市非遺征文大賽;在項目和基地評審上,采取現場展示、交叉驗收等方法,加強評審的直觀性,加強各縣(市、區)的交流與互動。
總之,在工作中不斷思索,分析當前非遺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新形勢、新任務,思考如何建立最適于保護的新方法和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