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已流傳1800多年

2014/12/5 9:17:41 點擊數: 【字體: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已流傳1800多年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已流傳1800多年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已流傳1800多年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 已流傳1800多年

12月3日,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武漢雜技”、“伯牙子期傳說”、“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項目成功入選。至此,我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增至15個。

百年傳承從武漢走向世界

“武漢雜技”從民間街頭走上藝術舞臺

“武漢雜技”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湖北天門、沔陽等地民間雜技藝人到武漢賣藝,后逐步形成班社進入舞臺演出,漢口后湖聚有雜技、戲法、馴獸等民間藝人露天賣藝。《漢口竹枝詞》中描述當時雜技活動:“走索車壇盡女娃,十人倒有九人麻,看錢丟罷還求賞,手捧銅鑼到處扠(引自《武漢市志—文化志》)。

1919年,漢口民眾樂園(新市場)開業后,雍和廳成為雜技表演中心,每天輪換演出雜技節目20多個。

抗日戰爭前后,來武漢表演的雜技團體有50多個。

武漢解放前后,有12個以著名雜技家、魔術師為首的雜技團體固定在民眾樂園演出,如凌幻天的金星魔術團、湯少連的光明技藝團、程雅琴的環球馬戲團、徐飛龍的全球飛車團、毛龍厚的青年技術團、夏群的群藝馬戲團、沈春林的中國戲法團、姚新亭的南洋國術團等,為武漢雜技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1953年,武漢雜技團正式成立,1960年前后,武昌區雜技團、江岸區民藝雜技團和中山公園馴化動物團又先后劃入該團,為“武漢雜技”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世紀 90年代,武漢建成全國一流的雜技廳,多次舉辦國內外大型雜技演賽活動,并創辦了“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截止今年已成功舉辦十一屆。

武漢雜技團60年打造“楚風漢味”

中國雜技家協會研究部主任傅起鳳是我國著名雜技史研究專家、文化部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她介紹,在游藝與雜技(Ⅵ)類非遺項目的評選中,一般都按單項評比,但也有一類叫“立體保護”,“武漢雜技”就屬此類。

“‘武漢雜技’處于長江中游各種技藝匯合的地方,所以武漢雜技團也吸收了各方面的技藝,節目非常豐富,是一個全能的團。”傅起鳳說。

成立60多年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武漢雜技團已發展成為具有濃烈楚風漢味藝術特色并享譽國內外的著名雜技藝術團體,培養出一大批優秀雜技藝術家,其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港澳臺地區,還100多次赴五大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商)演。

武漢雜技團先后創作演出了《頂碗》、《柔術咬花》、《椅子造型》、《大跳板》、《集體車技》、《轉碟》、《浪橋飛人》、《小飛人》、《雙層定車》、《雙扛桿》、《柔術頂碗》、《馴熊貓》、《蹦床蹬人》等一大批雜技節目,以及《寶劍刺牌》、《花瓶與荷花》、《頂桶》、《打帽子》、《拍皮球》等魔術滑稽節目,同時發展了《馴獅熊》、《馴獅虎》等馬戲馴獸節目。

經過100多年的傳承創新,“武漢雜技”已發展成為雜技、魔術、馬戲、滑稽等門類齊全的雜技文化品牌。

主要傳承人

夏菊花:“武漢雜技”的杰出代表,享譽國際的雜技藝術大師。1957年,她表演的《頂碗》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金質獎章,其《頂碗》藝術已成為中國雜技的經典,被譽為“頂碗皇后”。

李莉萍:1983年創作演出《柔術頂碗》,榮獲摩納哥國際雜技馬戲比賽“金小丑獎”。

吳衛民:著名雜技、滑稽表演藝術家,是一位文武雙全、多才多藝的雜技、滑稽的優秀傳承人。

周德平:優秀中青年雜技藝術家,是車技等節目的優秀傳承人。

武漢地處“九省通衢”,歷來是長江流域傳統雜技薈萃的中心,不僅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荊楚特色,深受大眾喜愛。

“武漢雜技”源于荊楚民間雜技,經南北流變,歷歲月錘煉,日臻完美。

夏菊花的《頂碗》

“伯牙子期傳說”項目

流傳2000多年講述“知音”故事

“知音”故事源于蔡甸漢陽

“伯牙子期傳說”是我國為數不多的以古代音樂人物為主體的傳說故事,民間的相關內容很多,如琴斷口、碎琴山、平塘古渡、琴臺(伯牙臺)在舊地名史書中均有記載。

該傳說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經民間口頭傳頌,進入文士筆下,最早在《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等先秦典籍中有記錄,其后在口耳相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至明萬歷,出現了民間話本《貴賤交情》,馮夢龍據此創作了話本小說《警世通言》。

蔡甸區位于武漢西郊,馬鞍山在蔡甸區城關東南7公里處,當地人稱為鳳凰山,相傳鐘子期曾隱居于此。鐘子期墓位于馬鞍山下鳳頭渡,當地有歌謠流傳至今:“家住鳳凰尾,葬于鳳凰頭,挨著鳳凰眼,穿過鳳凰頸”,描繪的就是鐘子期在馬鞍山生活以及安葬之地的地形地貌。

漢陽區為三鎮之一,“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這個核心故事發生在漢陽,并留下眾多相關的地名:鐘家村、琴斷口、琴斷小河、碎琴山、琴臺路、知音路等。漢陽古琴臺是“伯牙子期傳說”的物質載體和紀念地,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有了,現在的古琴臺建于清代乾隆年間,是我市著名的文化景點和游覽勝地,也是省重點文保單位。

如今,在日本大分市也建有高山流水軒,在法國波爾多市建有知音亭,德國、韓國等國家也建有古琴臺。古琴曲《流水》已隨美國“旅行者”號探測器飛出太陽系,在浩瀚的宇宙中賦予了知音文化的中國意蘊。

兩區采取多項保護措施

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伯牙子期傳說”,兩個區均采取了多項保護措施。

漢陽區的措施有:成立知音傳說保護工作室和知音文化研究會,定期開展“知音論壇”活動;為“高山流水知音傳說”建立完整的檔案;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大眾對知音傳說的了解和認識;在全區范圍內對“伯牙子期傳說”進行普查,內容編入《伯牙與子期*知音傳說》一書。該區還將繼續開發利用及保護好古琴臺及《高山流水》古曲,保護好相關戲曲、曲藝、歌舞的腳本及其表演形式,打造一個知音文化主題游精品線路,把琴臺碑廊中珍貴的書法珍品拍照或制成拓片等。

蔡甸區的保護措施也取得了實效:對鐘子期墓和知音亭周邊環境進行整修,把馬鞍山一帶作為知音文化核心區進行打造,建設武漢鐘子期文化紀念園。2012年組織“武漢·蔡甸重陽知音會并出版《當代知音——蔡甸區知音文化理論研究成果集萃》一書,2013年在馬鞍山下的新農中心小學建立蔡甸區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兩年一屆的“知音文化藝術節”已成為蔡甸區活動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群文活動,每年清明節舉辦祭祀楚隱賢鐘子期活動,2012年制作電視專題片《高山流水知音故里》,2014年與市文新廣局聯合出品《高山流水》大型原創歌劇。今后,蔡甸區還將舉辦“知音文化展”,創作大型音舞詩畫舞臺劇《知音賦》,出版《高山流水唱竹枝》蔡甸竹枝詞集,并將以“伯牙子期傳說”發生地為核心,總體規劃建設后官湖綠道、區文化藝術中心等項目。

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伯牙子期傳說,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分布和影響,武漢市的蔡甸區和漢陽區是該傳說最集中、最豐富的區域,并以馬鞍山和古琴臺為中心向外輻射。

蔡甸區馬鞍山下鐘子期墓前的知音亭

漢陽古琴臺

“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項目

流傳了1800多年的關公傳說

“關公卓刀為泉”傳說世代相傳

“卓刀泉傳說”最早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書中記載:“在府城東十里,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于此,有廟在泉上。”又據清同治《江夏縣志》載:“卓刀泉在縣東十五里關廟殿前,色白香清飲之不渴,在漢昭烈郊壇下,世傳漢壽亭候行軍于此卓刀得泉,明楚昭王蒐飲之味甘冽,為甃石覆以亭”。

據此人們傳說:公元208年(東漢建安13年),關羽曾駐兵于此,因天旱無水,兵干馬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頓時水涌成泉,后來人們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有碑文所記:“斯泉冬溫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飲之可疾。”

1800年來,“青龍降虎關云長,甘醇還數卓刀泉”伏虎為山、卓刀為泉的傳說在民間世代相傳。

除了歷代重要典籍對卓刀泉記載之外,民間仍流傳夾雜著名人軼事、各種傳奇而產生的民間故事。

卓刀泉寺成為文化新名片

“卓刀泉傳說”的物質載體是位于洪山區卓刀泉街伏虎山西南麓的卓刀泉寺,為洪山區著名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市級文保單位。

卓刀泉深約三丈,泉水淡碧,冬暖夏涼,味如甘澧,據傳飲之可以療疾。宋朝為紀念關羽,依泉建廟,稱曰“御泉寺”。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楚昭王朱禎喝此泉水,極為贊賞,于是筑井臺建井亭,并手書“卓刀泉”三字。更有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文賦、楹聯等留存至今。

太平天國時,寺廟建筑大部分毀于戰火。據寺內石碑記載,清咸豐八年(1858年)曾經重建。光緒二年(1876年)在廟周圍栽種1000多株松柏,松柏之中間植桃李,以象征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意。

現在的卓刀泉寺大致為1916年重修,進山門后為四合院式的院落,中央為泉。左側為桃園閣,供有劉備、關羽、張飛塑像。左、右兩廂為禪堂和客堂,再進為正殿,原供關羽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廟內塑像、陳列被毀,1988年恢復為寺廟。

2010年,洪山區重新修繕了卓刀泉寺,占地面積在原有基礎上又有增加。歷代記載卓刀泉傳說的碑文得到妥善保護,卓刀泉井經過整修恢復了故有面貌。此外,寺內已建成盆景園和大觀園兩大古建筑園林景觀,每月的正月初一和十五有很多香客慕名而來。

2014年,卓刀泉寺被評為洪山區十大名片之一。

收集整理民間傳說出版成書

近年來,洪山區積極挖掘收集整理了有關卓刀泉的民間傳說,并出版成書。“卓刀泉傳說”以及一些其他流傳于民間的口頭傳說,如“卓刀泉和伏虎山傳說”、“御泉九龍巖傳說”、“泉寺丹桂傳奇”、“王泉九龍巖”、“郡主顯靈”等,已分別收集整理并出版在《湖北民間故事傳說集》(1983)、《卓刀泉》(2006)和《洪山掌故》(2011)中。

2012年,該區以卓刀泉古寺為平臺,主辦了“關公文化交流”活動,以增強海峽兩岸的認同感。為了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卓刀泉傳說”,該區還將進一步收集、整理、記錄和挖掘更多相關的民間故事,并建立檔案數據庫;打造“卓刀泉傳說”文藝作品并搬上舞臺;收集我省包括“卓刀泉傳說”在內的“三國傳說”,整理出版《湖北省三國傳說民間故事集》;充分發揮卓刀泉寺武圣人關公的“忠”、“義”文化功能,促進兩岸融合交流。

卓刀泉位于武漢市洪山區伏虎山麓,“卓刀泉傳說”就發生在這里,它是民間關于關公的眾多傳說之一。

卓刀泉寺內僧人在卓刀泉井里取水

三項“國家級”

具典型地域特色

我市將加快推進非遺保護立法

今年,我市申報的“武漢雜技”、“伯牙子期傳說”、“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對武漢意味著什么?

武漢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陳邂馨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非遺保護制度建設的一項基本且十分重要的內容。近年來,我市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把非遺保護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市、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非遺資源的普查、挖掘、整理與保護等方面做了不懈努力。

在國務院公布的前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中,我市已有12項入選,今年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達到15項,各級非遺項目總數達到422項,全市四級名錄保護體系更加完善。

本次入選的“武漢雜技”、“伯牙子期傳說”和“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三個項目具有典型的武漢地域特征,是武漢的“文化符號”。“武漢雜技”經過百年發展,形成了“技藝交融、艷麗恢弘”的藝術風格特色,是武漢乃至中國走向世界的文化橋梁;“伯牙子期傳說”的成功入選,使武漢地區三大傳說形成完備體系(另外兩個分別是“黃鶴樓傳說”、“木蘭傳說”),使“知音江城”實至名歸;“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是三國傳說在武漢地區的代表和精華。

陳邂馨說:“這三個項目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文學性、審美性,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彰顯了武漢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正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其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還存在重申報、輕傳承,重有形、輕無形,重開發、輕保護的現象。當前,我市正在加快推進《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立法工作,努力通過法律的規制和規范,使非遺保存保護納入法律軌道。

為有效解決非遺保護的不平衡性,專家們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在“條例”草案中提出:對全市各級非遺項目,實行分級分類保護:對我市列入非遺國家級代表性項目實行重點保護,編制專項計劃,配套單項扶持資金;對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代表性項目,設立專題展示場所或博物館;對其他省、市、區級代表性項目,按照項目保護規劃實行嚴格保護。同時,根據非遺項目的存續狀態和發展現狀,采取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區域性整體保護四類保護方法,按照輕重緩急實行不同的保護措施。

武漢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名單

漢劇

楚劇

木蘭傳說

湖北評書

湖北大鼓

湖北小曲

木雕(武漢木雕船模)

漢繡

龍舞(高龍)

黃鶴樓傳說

馬應龍眼藥制作技藝

漢陽歸元廟會

武漢雜技

伯牙子期傳說

三國傳說·卓刀泉傳說

名稱

傳統戲劇

傳統戲劇

民間文學

曲藝

曲藝

曲藝

傳統美術

傳統美術

傳統舞蹈

民間文學

傳統醫藥

民俗

傳統體育、

游藝與雜技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

類別

撰文/黃征 劉甜甜

供圖/市文新廣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長江日報(2014-12-05)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