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外省 >> 瀏覽文章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2014/12/10 11:33:26 點擊數: 【字體: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朱維楨輔導德國中學生剪紙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王德林剪紙作品《桐君春色》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朱維楨、劉蓮花創作的風光剪紙作品《瀟灑桐廬》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胡家芝剪紙作品《萬象更新》

桐廬剪紙:給文化傳承注入新生命

朱維楨輔導學生剪紙
 

    徐小龍 仇有根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山清水秀,大自然的美景催生了桐廬剪紙藝術家的創作激情。他們將熱愛大自然的情愫,熱愛家鄉的情感,抒發在五彩紙上,傾注于剪刀之端,創作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精美剪紙作品。

    2003年,桐廬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7年,桐廬剪紙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桐廬剪紙蔚為大觀

    桐廬籍剪紙藝術家胡家芝以114歲的高齡謝世。她生活了三個世紀,剪了三個世紀,創造了民間藝術家從藝生涯的奇跡;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定居桐廬,在剪紙藝術之鄉編寫了《中國民間剪紙史》,鴻篇巨制,蔚為大觀……

    桐廬為何與剪紙結緣?這與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桐廬建縣于三國時期,歷史悠久,因地處浙西交通要沖,文化經濟交流頻繁,民俗活動活躍。當地百姓每到嫁娶、祭祀、節慶都要用剪紙作為民俗活動的載體出現。據《武林梵志》記載,桐廬早在五代時期就有了剪紙藝術,確切時間無法考證,但根據浙江民間剪紙歷史的大背景,桐廬的民間剪紙盛行于明清是事實。乾隆《桐廬縣志》“桐江風俗”載:“嫁娶之日行親迎禮用新轎花燈鼓吹前號。”“送殮設靈座供主七日。”“人日前后競以紙糊各種龍燈及竹馬極工巧。”“清明前后十日……祭祖先墓必取士培之掛紙錢于墳上。”“中元俗稱鬼節……各船戶則設會于江上順流放水燈。”“冬至縞紙衣展先墓曰送寒衣。”還有更多的窗花、禮花、衣飾花、喜花和壽花等等,這些在明清時期的桐廬十分盛行。明清時期,桐廬縣內的剪紙作品的創作,已經非常繁榮。當時但凡是成年女子都會剪紙,剪紙的品類有窗花、喜花、禮花、燈花、刺繡底樣等10多種,市場上有精美的剪紙作品銷售。

    至清末民初,在民俗活動中剪紙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且出現了專業的剪紙店坊。在桐廬鎮有“慶云齋”,橫村鎮也先后有多家制作剪紙店,傳承剪紙技藝,銷售剪紙品。著名畫家葉淺予在他的《老筆憶童年——紙扎活》中寫的送灶做紙轎,就是當地的剪紙民俗活動之一。舊時十二月廿四晚送灶,窮人家買一張木版印刷的神馬送灶,富人家買一座用彩色剪紙制作的轎送灶。橫村鎮每年三月初八盛大廟會,初三俗稱“上春福”,于廣場塔建敞篷,在上方貼有一種長方形的門箋,長丈余,剪有“暗八仙”及流蘇、裝修紋樣,并由道士做法事一天。

    桐廬剪紙特色濃郁

    桐廬剪紙是中國南方剪紙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具有凝煉概括、厚中見秀、玲瓏剔透、含蓄華麗的地方特色以及構圖巧妙、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形式活潑的表現手法,裝飾性較強。桐廬當代剪紙尤以山水剪紙見長,在中國剪紙藝術領域有著一定的地位。

    桐廬剪紙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山水風景、人物、花草、走獸飛禽、民間故事、傳說等等,囊括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伴隨著農耕社會發展出來的民間藝術往往都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歷史上,桐廬剪紙與其他民間藝術一樣,被人們應用于各類民俗活動中,形式非常豐富,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祭神綴花、燈彩花、冥器花、喜花、壽花、服飾花、山水剪紙。

    桐廬剪紙是民俗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時代性,作品往往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與生活環境,具有民俗學的歷史考證和研究價值。桐廬剪紙作品無論是喜花、禮花、窗花還是祭祀花,都寄寓著人們的某種意愿,這些意愿往往體現了人們的道德水準,對人們的道德教育有著積極作用。桐廬剪紙作為藝術作品,具有觀賞價值,給生活營造藝術氛圍,具有藝術感染力。桐廬剪紙具有實用性,可以作為裝飾品,也可作為收藏品,有社會經濟價值。

    桐廬剪紙再譜新篇

    近年來,浙江桐廬加大了剪紙藝術的保護和弘揚力度,把剪紙藝術作為推進文化建設、繁榮文化產業的主要途徑擺上議事日程,建立專門組織,落實經費,提供舞臺,為剪紙藝術在當代的復興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桐廬剪紙藝術也在新時期綻放出新的魅力。

    剪紙藝術領軍人物是一個地方剪紙藝術發展的標桿和航向,而剪紙藝術在社會大眾間的普及與推廣是剪紙藝術永續發展的根基。桐廬的胡家芝、王伯敏、謝玉霞等老一輩剪紙藝術大家,也培育起了朱維楨、王德林、華金娟、劉蓮花、章維勇等新一代剪紙藝術家。在做好培育剪紙藝術領軍人物的同時,桐廬縣通過抓剪紙藝術場館建設、后繼人才培養等舉措做好剪紙藝術的普及和弘揚工作。目前桐廬縣已建有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胡家芝剪紙藝術館、環溪“壽”文化剪紙館,三家剪紙藝術館常年免費向公眾開展剪紙藝術的宣教、展示活動,年接待群眾10萬名以上。建有富春江初級中學、橫村初級中學等13個省市縣剪紙傳承教學基地,把剪紙藝術作為全縣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營造了剪紙藝術從娃娃抓起的良好社會氛圍。近兩年來,桐廬縣面向社會舉辦剪紙藝術培訓100余期,培訓剪紙藝術愛好者2000余人次,剪紙藝術根植于民間,走向了大眾。

    桐廬縣從2004年起,連續舉辦了五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在全國打響了桐廬剪紙的品牌。五屆剪紙大賽共收到國內外8000余件剪紙作品、200余件剪紙創意設計作品和400余篇剪紙論文。在“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上命名的“十大神剪”,也被譽為國內剪紙界最高獎項。除了積極組織和參與國內各類剪紙藝術交流活動之外,桐廬縣還努力把剪紙藝術推向海外。近年來,桐廬縣剪紙藝術家謝玉霞、王德林、張文子等多次應邀赴西班牙、英國、日本、挪威、丹麥等國家和我國澳門地區參加交流,展示中國民間剪紙技藝的風采。2011年,桐廬縣剪紙藝人創作的《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新圖》剪紙長卷,在臺灣舉辦的“兩湖論壇”上精彩亮相,驚艷臺北;2012年該作品又應邀赴奧地利等國展出,并被聯合國婦女組織收藏,讓桐廬的剪紙藝術走向了全球。

    據了解,桐廬縣以縣非遺保護中心(桐廬民間剪紙藝術館)為主體,聯合縣文創辦、文化館、剪紙協會等,組織開展剪紙作品創作、產品研發、包裝設計、市場銷售,以組織化、專業化手段推進民間剪紙的生產、制作、銷售,并培養一批剪紙作品設計加工人才,逐步形成剪紙生產基地。一批藝人剪紙工作室和剪紙企業悄然出現,他們走市場,將剪紙元素融入服裝、玩具、飾品、瓷器、日用品等領域,并與新材料、新技術、新產品結合,實現傳統剪紙的實用性、時尚性和科技性。謝玉霞的立體剪紙、華金娟的連環畫剪紙、朱維楨的桐廬風光剪紙、王德林的套色剪紙等剪紙產品已經成為桐廬縣的旅游產品,有的還成為杭州市優秀旅游產品。桐廬山水剪紙作為桐廬旅游產品走出了國門,不少企業將其作為饋贈禮品。集裝飾、欣賞、收藏于一體的剪紙工藝品開發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桐廬剪紙藝術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在新時期,它正以全新的姿態,生機勃勃地走向繁榮、走向興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2-10)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