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廣西記者 莫 曲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七部門公布了第三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鄉夏云村等20個村落入選,至此,廣西共有“國字號”傳統村落89個,其中23個已列入中央資金支持范圍。
雖然保護傳統村落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由于保護意識淡薄、申報工作滯后等因素,很多村落瀕臨消失,廣西傳統村落資源的挖掘和保護迫在眉睫。
傳統村落的廣西特點
每年深秋,桂林市靈川縣海洋鄉的銀杏林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游玩賞葉,海洋鄉的大桐木灣村因其“天下銀杏第一鄉”的美譽和散落在村前村后的幾十座清朝末年的古建筑群,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廣西,類似這樣承載著農耕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傳統村落數量眾多而各有特色。記者從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目前,廣西共確定傳統村落270個,其中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有89個,23個已列入中央資金支持范圍。
“從目前調查的情況看,廣西的傳統村落資源豐富,歷史悠久,許多村落集中體現了從傳統農耕文明到現代文明發展的過渡,其建筑多為明清時代的歷史建筑,有一些還是漢代的建筑。”廣西文物局副局長謝日萬告訴記者,廣西傳統村落大部分融合了壯、漢、苗、瑤、侗等多民族的文化特點,且保存較好,原住居民占有比例較大,生活習俗延續得比較完好,特別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了上百年甚至數百年,具有很高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藏在深閨待人識
由于各種原因,廣西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各地仍有很多傳統村落“藏在深閨待人識”,如桂北古民居建筑,其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選址及工藝水平之高,堪稱歷史文化與藝術思想完美結合的杰作。
“總體而言,廣西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數量仍偏少,與廣西現存數量眾多、歷史遺存豐厚、研究價值極高的古村落現狀不相稱。”謝日萬認為,保護好與合理利用傳統村落對廣西而言有著深遠的意義。
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典型代表,“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對傳承中華文化、建設美麗鄉村、推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意義重大。”謝日萬說。
而對于正在開展“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的廣西來說,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則更能促進“美麗廣西”的建設。此外,廣西邊境線漫長,8個邊境縣(市)中,共申報了20多個傳統村落,對這些邊境地區的村落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發展邊境旅游、特色旅游等,不僅可以增加邊民的收入,增強邊民的自豪感,還能讓邊民發揮“一戶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作用,更能保衛國土安全,樹立良好的國門形象,展現我國傳統文化保護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
傳統村落亟待挖掘和保護
數據顯示,過去10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廣西由于各地申報工作滯后,缺乏資金和政策支持,大量傳統村落得不到有效保護,數量也在不斷減少。除此之外,保護意識淡薄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滯后也是重要原因。據了解,在一些偏遠地區,不少古建筑的墻磚被用來建房砌墻,甚至有些村落的古民居被推倒,原地建起現代化的房屋,這些都對古建筑造成極大破壞。
“這些傳統村落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基礎條件薄弱,保護難度大。”謝日萬告訴記者,目前初步確定的傳統村落中,仍有少量不通電、不通自來水,這些村落保護所需要的資金更多,難度更大,加上村民保護意識低,很多古村落已瀕臨自生自滅的境地。
如何搶救與保護這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村落成了擺在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據了解,近期,廣西住建廳將會同文化廳、財政廳聯合出臺《關于加強廣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并積極爭取報請自治區人大給予立法保護。
“廣西已經成立了廣西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委員會,古鎮古村保護發展的整體規劃也正在編制當中,將從自治區層面劃定全區的保護區、保護群和保護帶,指導各地確定‘防震減災、修繕加固、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近期和中遠期建設項目。”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廣西各地市也加強了對傳統村落的挖掘與保護力度,如桂林市成立了古鎮古村領導小組,組織編制了《桂林市古鎮古村調查摸底工作方案》、《桂林市古鎮、古村、古寨保護和利用改造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賀州市也通過《賀街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和《仁義鎮保福象角村保護和發展規劃》,為全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