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建斌)歷經兩年半的緊張施工,云岡石窟“最華美”的石窟群“五華洞”保護性窟檐工程日前竣工,解除了困擾其多年的嚴重“病情”。
新年前夕,云岡石窟“五華洞”正式對公眾開放。“真是太精美了!”在“五華洞”內,山西大同市民郭文輝邊觀看壁上的“乘象菩薩”“飛天托蓮”等精美造像,邊對記者說,他之前曾多次來過云岡石窟,可因有木欄隔離,一直沒能近距離欣賞過“五華洞”內的雕刻和彩繪,這次終于如愿了。
“五華洞”是云岡石窟第9至13窟的俗稱,因清代重施彩繪,異常華麗而得名。多年來,由于受雨水沖蝕、陽光輻射和粉塵污染等影響,“五華洞”列柱剝落,壁畫酥堿脫落,是云岡石窟病害最嚴重和集中的區域,保護迫在眉睫。2012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逐項批準,“五華洞”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包括洞窟危巖體加固、彩塑壁畫修復和保護性窟檐建設,三項工程同時展開。
洞窟危巖體加固,解決了石窟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窟檐修建,改善了石窟內文物保存環境,使千年古佛免受風雨侵蝕,也讓窟內溫度濕度更加穩定;彩塑壁畫的修復,讓千年大佛煥發出獨具風采的華光。云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介紹說,“五華洞”保護工程是云岡石窟歷史上第一次立足于文物本體維護的全方位綜合性保護工程,開創了國內石窟寺維修保護先河。張焯說,有了新建的窟檐裝飾,石窟更顯古樸厚實、大氣凝重,生動再現了北魏皇家寺院風采,也實現了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文保專家共同努力的目標。